盧碧玲 湖南科技經貿職業學院
文章主要對我國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期)各地區(主要選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等30個地區的數據)農民的消費和收入結構進行分析研究,收入結構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為了研究農村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因素,本文選取了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個因素作為解釋變量,以農民純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模型。由于上述四因素的比例變化必然會使農民的純收入發生變化。因此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
假設初始模型為:

運用OLS方法進行模型估計,估計的結果為:

其中可決系數為0.93,調整可決系數為0.92,表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

由回歸估計結果可以說明,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轉移性收入之間存在線性正相關。在假定其它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年工資性收入增加1元時,農民生活消費平均增加0.6016元;在假定其它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家庭經營純收入增加1元時,農民生活消費平均增加0.4538元。當轉移性收入增加1元時,農民生活消費平均增加2.25元。這些理論分析都與經驗判斷、現實相符。所以該模型是具有經濟意義的。
以上分析表明該模型通過了F檢驗和T檢驗,其t值均遠大于臨界值,所以該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另外,從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矩陣來看,x1與x4的相關系數比較大,可能存在共線性。X1與x2,x2與x4之間的共線性不存在。為了消除共線性,本文采用逐步回歸的辦法,去檢驗和解決多重共線性問題。分別作Y對X1、X4的一元回歸。得最終回歸模型:

從上述的模型可以看出:對農村居民生活性消費支出影響最大的是工資性收入,其次就是家庭經營純收入,再次就是轉移性收入。要擴大農村市場,提高農民消費性支出,就要增加農民的收入,調整收入結構,從而更大地提高農民收入。增加消費,促進經濟的發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與收入結構存在很大的關系,要想增加農民的收入,必須從收人來源的結構入手,提出適應其結構特點的增收對策和建議,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第一,轉變增長方式,拓寬增收途徑。應該使農民收入的增長方式從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通過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來提高農民的收入。在全面提高農民各項收入的基礎上,不斷拓寬農民的收入途徑。比如增加林、牧、副、漁業的收入,增加建筑、運輸、商業、飲食、服務業的收入,特別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游農業、觀光農業、教育農業等,使農民可以從各個方面都得到應有的收入。
第二,不斷增加農民的勞動者報酬收入。從分析中可以看出,無論從增長率還是比例上看,勞動者報酬的增加都是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增加農民的勞動者報酬收入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中之重。由于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農業增加值的比重越來越小,農業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如何快速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使它們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增加它們的收入,成為增加農民勞動者報酬收入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政府應該在這方面下大力氣,采取更多的措施。比如,興辦職業教育學校,提高這部分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使他們能盡快地適應城市各種工作的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另外,要大力興辦以農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為核心的農業深化企業,吸收農業生產中剩余勞動力來搞加工、銷售,這樣,不僅可以擴大農產品生產鏈,而且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第三,大力發展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農民的生產經營收入。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生產經營收入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收入,在增長率和所占比例上都遠遠高于第一產業。這說明,二、三產業的收入是農民生產經營收入來源的主要部分。因此,加快提高二、三產業的收入比重尤為重要。應大力興辦鄉鎮企業,農村建筑、運輸業,擴大并開發面向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所需的服務業。比如,農業信息開發、農業技術咨詢服務、農產品供一銷服務、農機具修理服務、農業資金信貸服務、農民文化知識培訓服務等,通過發展這些產業來增加農民的收入。
總之,本文認為應根據農民收入的結構特點,調整農民的收入結構,使農民的收入向著更科學、更合理、更有力的方向發展,使農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尤其是衡陽,作為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首批36個地市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更加應該加大力度,提升目前中低收入者尤其是農民的收入水平,為衡陽服務業的騰飛奠定堅實的基礎。
[1]馬慶國.《管理統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徐曙敏.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人均純收入的實證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2
[4]常素蛾.農村消費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J].信息市場報,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