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李必興,從教30年,談吐不凡舉止優雅,閑暇無事,時,喜好舞筆弄墨、種花種草、賞石藏石,并辟有收藏雅間名曰“奇石齋”。和風明月的夜晚,懷著一睹奇石的激情,我來到他的“奇石齋”里。
“奇石齋”里,石頭零零總總近百件,或方或圓,小似鴨蛋,大若雞狗;其色澤或紅或藍,或灰或黑,或黑白相間,或紅中隱黑;形狀圖紋似駿馬似行人似村落,令人眼花繚亂。李教授說,奇石形狀不一,其材質、造型、色彩及花紋不同尋常,能夠滿足人們的獵奇或審美習性,供觀賞把玩。奇石皆自然天成,歷史上又稱為怪石、雅石、供石、案石、幾石、玩石、巧石、丑石、趣石、珍石、異石、孤賞石等,臺灣及港澳稱謂雅石,日本稱水石,韓國稱壽石。廣義上講,凡具有觀賞價值的自然石均可稱為奇石。
一杯茶,一根煙,把玩著掌中大小不一的石塊,李教授娓娓道來。世間之人各有偏好,或讀紅樓下圍棋,或臨江垂釣走馬飛炮,而他從1998年開始步入奇石天地。那年,李教授帶學生到桂林游七星公園,逛桂海碑林,賞摩崖石刻。進入奇石館,被館內千姿百態、形狀各異、美輪美奐的石塊所吸引。徜徉其間,覺得它們不僅外形華美,而且其文化韻味雋永濃厚,值得好好品味。
此后,李教授開始了奇石收藏。為尋奇石,李教授每逢節假日,就在家鄉母親河——臨桂第一長河義江和其支流古賴河兩岸的沙洲慢尋細找,或者到幾十公里外的古玩市場一蹲就是大半天。一旦尋到圖案明晰、象征性強、質地堅硬、外表光滑的奇石,便暗自興奮,情不自禁手舞足蹈。
李教授說,現代社會網絡鋪天蓋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無所不能無所不有,但奇石卻可遇不可求。一塊普通石頭能走進玩家的視野,成為其寵愛之物,要歷盡千萬年的浪淘、水洗、風化、日曬、雨淋;而石頭所示展圖案花紋,內涵豐富,常因觀賞者的心境、文化素質和人生閱歷而產生差異。很多奇石與華夏民族文化的優美傳說、動人故事或名人字畫有相像之處,有的甚至惟妙惟肖。
奇石擺放于居室里,如同一幅精美的畫圖,觀之賞心悅目,思之意蘊深遠。李教授時常為收藏的奇石拂拭,抹油,使其常看常新,光可鑒人。教學閑暇,茶余飯后,夜深人靜,或煮茶品茗,或燃煙靜觀,胸中頓生心靜如水的情懷。正所謂 “去留無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寵辱不驚看窗前花開花落”。
月上西窗,微風徐徐,細觀眼前,蘭花雅素高潔,旁邊奇石或如仕女高髻,或如壽星拜月,或如雪峰凌空,或如萬馬奔騰——好一個奇妙的石藝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