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自古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不只是中醫師防治疾病時有此主張,尋常生活中,很多家庭主婦在燉雞炒菜時,也總愛加些黨參、黃芪等藥材,希望達到滋補調理的功效。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防病、注重生活質量正成為人們關注的主要內容,傳統藥膳更體現出不可抗拒的魅力。但是由于有些人不了解藥膳的原理,盲目食用,從而走進藥膳誤區,因為食用藥膳不當而致病者也大有人在。
誤區一:根據經驗選擇藥膳
某電視臺曾播出過一期養生節目,主持人拿出荷葉和桑葉,請在場的觀眾選擇一種,添加到調理女性圍絕經期(舊稱更年期)癥狀的膳食中。絕大部分選擇了荷葉。一位女性觀眾說,自己圍絕經期時常出汗心煩,應該是有內熱,因此選擇具有清熱作用的荷葉。然而,中醫專家給出的答案卻是桑葉。專家解釋,雖然女性圍絕經期確實會感覺到內熱,但這并不是“實熱”,而是由于肝陽上亢引起的“虛熱”,故而宜選擇具有平肝明目功效的桑葉,而非清“實熱”的荷葉。
與那位女觀眾類似,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朋友,當身體狀況出現問題時,就根據自己經驗或者親朋好友的介紹選擇藥膳進行調理,服用以后卻不見好轉,甚至還出現副作用。
中醫藥膳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證不是癥狀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癥狀、舌苔、脈象、體質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內在聯系,得出證型的概括,這是治療處方的重要依據。在藥膳的選擇方面,藥物和食物都具有各自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因此要做到準確辨證,對證下藥,特別是為疾病選擇藥膳之前,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誤區二:相同藥膳四季皆宜
有人認為只要是同一款藥膳就可四季通用,但這是很不好的一種做法。《黃帝內經》中很早就提出“合乎四時,天人相應”的養生觀。“合乎四時”就是說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會對人體產生一定影響,所以飲食也要順應四時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如春季陽氣生發,萬物萌生,人體陽氣也隨之生發,故可食用一些辛散之品,如蔥、姜、蒜、芫荽等,以振奮身體的陽氣;夏季陽氣旺盛,天氣炎熱,宜食清熱之品,如西瓜、苦瓜、綠豆等;三伏天暑濕較重,宜食健脾化濕之品,如冬瓜、薏苡仁等;秋季氣候干燥,宜食甘潤之品,如百合、枇杷、雪梨、蜂蜜等;冬季氣候寒冷,宜食溫熱之品,如人參、黃芪、當歸等。
“天人相應”除了要順應四時之外,還要與所處的地域相結合。我國地域遼闊,東西南北氣候、環境各異,如東南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潮濕,人多易感濕熱,故宜食清淡除濕之物;西北高原地區氣候嚴寒干燥,人多易感染風寒,故宜食溫陽散寒之品。
誤區三:以藥為主,不顧脾護胃
一部分人過分癡迷中醫,覺得食物里加的中藥越多越好,越貴越好,實際上這是不可取的。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告誡大家:“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制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由此可知,中醫歷來反對亂施、濫施藥物,可以食療,就不用藥物,因為多數藥物都具有一定毒性。《黃帝內經》中也有“毒藥攻邪”之理。因此中醫食療一般情況下都盡量選擇食物,必要時才用少量藥物起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果在日常飲食中,想要添加一些藥材,也要注意選擇作用緩和的藥物,如枸杞子、山藥、薏苡仁、菊花、麥冬等。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認為“胃為水谷之海”“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這里的“脾”“胃”不是現代解剖學中的器官,而是具有收納食物、運化精微物質、滋養臟腑肌肉筋骨的功能系統,其對人體的健康,疾病傳變、轉歸和康復都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在選擇膳食時,要注意的一點是補益脾胃。另外,平時飲食要有節制,不要加重脾胃負擔。
誤區四:忽略“藥”與“食”之間的禁忌
在選擇膳食尤其是藥膳時,一定要注意“所宜”和“所忌”。中醫理論對此非常重視,認為“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補體,害則成疾”。這就告訴我們,飲食宜忌對身體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如若患寒證,則適宜食用溫熱性食物,忌食寒涼、生冷的食物;若患熱證,則適宜食用寒涼平性的食物,忌食溫燥、傷陰的食物;如脾胃虛寒者,不要吃大量生的蔬菜、水果、冷飲、冷飯、冷菜等;如內熱癥者,膳食中應避免辣椒、花椒、韭菜、蔥、姜、蒜等辛辣之物。
在搭配藥膳時,應注意藥材和食材的相互作用,如茶葉會與多種藥物發生化學反應,故食用藥膳最好與飲茶時間隔開。
藥膳從何來
藥膳發源于我國的飲食和食療文化,是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烹調而成的美食。《周禮》中記載的“食醫”,其工作就是負責調配帝王的飲食,工作內容與現代醫院的營養科醫生相類似,說明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就有了豐富的藥膳知識,并出現了從事藥膳制作和應用的專職人員。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當歸生姜燉羊肉”具有溫中補血的功效,算是較早較明確的一例在飲食中添加藥材的治療方法。
雖然藥膳現在越來越火,可是選擇和服用藥膳是有講究的,不應盲目跟風,既然想選擇源于中醫食療文化的藥膳,就應該追本溯源根據中醫理論的指導,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選擇服用,避開誤區,合理膳食,越吃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