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思想的具體體現,需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們一定要堅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習近平總書記5月14日至15日在天津考察,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他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論述,針對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作出重大而具體的部署安排,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活兒干、有學上、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就是要讓人們在一個物質豐裕、精神充實、生態舒適、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社會中生活,真正做到安居樂業,幸福指數不斷提高。比如,關于教育問題。全會《決定》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總體部署,進一步明確了攻堅克難的重點和系列政策。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就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導向,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主線,以改進政府教育管理方式、釋放學校辦學活力、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為重點,進一步激發各方支持教育改革的積極性,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盡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針對社會呼聲較高的教育公平問題,全會《決定》指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針對家長關心的考試制度改革問題,強調要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提出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等重大改革舉措。比如,關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問題。應該說,收入分配嚴重失衡已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不爭的事實,已經到了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時候。《決定》圍繞“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作出新的部署。
一是強調必須健全初次分配制度和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出了一系列關鍵性舉措,包括: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制度,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機制,等等。
二是強調在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上強化政府責任。要求“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大稅收調節力度。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三是要在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方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決定》明確要求,“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