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 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責任編輯謝不周、張輝、李永平,整體設計謝穎設計工作室,字數11.2萬,161頁,定價15.90元。
【鐘題】 書中第一篇《太行山的笑話》未能寫好。周作人雜詩“打油”一首有云:“平生懷懼思,百一此中寄。掐臂至見血,搖頭作游戲。騙盡老實人,得無多罪戾。說破太行山,亦復少風趣。且任潑苦榮,領取塾師意。”肖躍華君讀之,不知感覺如何也。癸巳初夏,鐘叔河題于念樓。
鐘先生七至五十歲沒有住過通明透亮的房子,半夜從黑暗中醒來,只有頭上方一小塊微明,可以讓自己產生一點想象,因此他對天窗一直抱有好感。2003年從美國回來后,他寫過一篇《天窗》,寄到一家報紙副刊如泥牛入海。后來周實、李永平先生讓他將新寫的東西編成一冊,他便將它收了進來,全書亦以此命名,原擬叫《天窗集》,和已出版的《念樓集》、《偶然集》相銜接。可李永平先生覺得天窗之為物很有意思,卻以不要“集”字為宜,他從善如流,只留下了“天窗”。但仍決定將五十七篇文章分為“念樓雜抄”、“天窗小集”。“《天窗》之外又開個小‘天窗’,所以不嫌重復者,無他,亦只是表示我對天窗的特別記念而已”。
“雜文要雜,散文要散,隨筆要隨心所欲”。鐘先生的這些短文亦雜,亦散,亦隨心所欲,但充滿著淵博的學識,迷人的理趣,點石成金,引人深思。他自稱“未能寫好”的文章如此開篇:“中國山多,人也多。若問全國多少億人最熟知的是哪座山,那一定是太行山。因為‘天天讀’過‘老三篇’,都知道有一座太行山擋路,自己的任務就是‘每天挖山不止’,以期‘感動上帝’來把山搬走……”結尾則云:“太行山仍然巍然不動地屹立在中國大地上,上帝卻如尼采說的那樣‘死掉了’。山本來是移不開挖不動的,移山填海,無非夢囈,何況并沒有人真去挖過一鋤頭。”
“笑話”信手拈來,自然質樸,信是好文。
《小西門集》:岳麓書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責任編輯曾德明,封面設計郟寶雄,字數20萬,印數5000冊,361頁,定價35.00元。
【鐘題】 長沙小西門,劉獻廷稱為“天下風景絕佳處”。躍華君曾服務此地多年,不知尚存在印象否?然“建設”日新,遺跡漸歸澌滅正可惜也,癸巳清明后一日,念樓鐘叔河。
該書從鐘先生已刊行的十多本書中選出同類文章若干,加上尚未入集的幾篇新作,共計六十七篇,另附《一九五七年的四十八條》和鐘先生夫人朱純的《關于“同人報”》、《老頭挪書房》。書名循例取其一篇名,曰《小西門集》。“全世界最美的圖書”設計者朱贏椿先生,曾表示愿為這本書作整體設計,親自監制,代理出版。惜“天”不隨人,未能如愿,但鐘先生仍然十分感謝,“朱君所制的書衣我確實喜歡,希望今后還能有得到的機會”。
劉獻庭(1648—1695)祖籍江蘇吳縣,生于順天府大興(今北京市)。字君賢,一字繼莊,別號廣陽子,清初地理學家,著有《廣陽雜記》。他康熙年間旅行湖南,對小西門有如下描寫:“長沙小西門,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皆清雅淡遠,絕無煙火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我1983年10月入伍來到長沙時,地理學家筆下的世外桃源、人間天堂早已蕩然無存,三百多年的城市“建設”,小西門已成為長沙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鮮有人知道小西門曾改名黃興門、坡子街曾改名黃興街的歷史掌故,連詩人們也想象不出這里曾有竹籬茅屋的蹤影。我們中隊在小西門附近的坡子街擔負金庫銀行守衛任務,那是改革開放之初,人人都想成為“萬元戶”的年代,裝著真金白銀人民幣的押鈔車進進出出,次數逐月逐年增多,方知市場經濟發展之迅猛,國人的“行色匆匆”取代了“清雅淡遠”,“物欲橫流”淹沒了“絕無煙火氣”。喜耶!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