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宇是一家國企的車間主任,你別看他總稱自己開車“方向感差得邪乎”,可在管控生產方面那叫一個方向明確,決不偏離結果導向。該車間與兄弟車間一起上榜排績效座次,他管理的車間從沒掉下首席。領導在中管會上讓他抖落點經驗密碼供大家分享,你聽人家怎么說:“人干事,干人事,給力目標不亂碼。”
十八屆三中全會開過,周三學習例會上徐主任自然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討論主題。一位“90后”車工班班長捅出一句“贊喜大普奔”的潮詞,惹得大家熱烈解讀。“停!別整虛的,”徐超宇說:“你看這頂層設計的《決定》,哪一筆下去不是碰骨觸肉的,這叫主攻方向明確,不跟‘影子’作戰。落在咱基層,就該執行明方向,干法實打實。”
即使是實操層面的干法,也離不開方向性。想想看,木匠推刨子,你準得順著茬兒的方向推吧;炮兵的訓練方向,你準得奔著彈著點去吧。教師答疑,總得引領弟子們朝著解惑的方向講,不能逞口舌之快吧。飛行員上了天,得把操縱桿緊攥著,油料有限,誰敢亂飛?寫手們忙乎完稿子,交到領導或編輯那兒,或修或斃,取決于思路跑沒跑偏。思路就是“方向原則”。
多年來,中國許多企業領導者的管理思路似乎是進入了“方向迷失期”。沒有管理科學頂層設計,大家如同進入了武俠江湖,誰都想學各門派武功的關鍵一招,可學來學去沒了方向感,甚至丟掉了既有的優長。有人琢磨明白了:日本人、德國人并不比中國人聰明到哪去,人家用的管理模塊也并非什么蓋世絕技,一看就懂,但人家絕就絕在一旦操起這個模塊,就奔著“做到極致”的方向使勁。
彼得·德魯克曾提出,真正控制資源和生產的決定性因素,既不是資本,也不是土地和勞動力,而是方向性知識。企業HR在一起討論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走向,多數認為按“跟著老大走”的江湖規矩辦,就差不了事兒。殊不知HR的實務角色并不是“老大”們最在意的。招聘、薪酬、績效、崗位評估,哪個模塊不能外包?他們在意的是你HR對組織的戰略貢獻。
改革是需要人參與的改革,同時也在改革人們自身。三中全會精神不是給HR們一種深化自身改革的醒腦劑了嗎?HR前面至少有兩個方向,一是繼續保守于“業務型”;二是變位于“效能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此表述來自頂層設計,哪個企業“老大”不聚焦于市場價值鏈末端?于是,你HR就得大膽突破傳統模塊的玩法,為戰略和組織歸屬市場“定制”出一個新角色——組織能力架構師。舉例說明,你所在的電商企業要打差異化競爭,需要創造獨特的客戶體驗,那么你HR就要為應對異常敏感的消費者,定制一套柔性管理系統,適當放寬對內部員工的試錯空間……
洞穴般的格子間里有無方向感?我看,這個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