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民主測評廣泛運用于干部任前考察、評先推優等過程中,從而使民意的砝碼在干部考核中不斷加重。有效的民主測評有利于擴大基層干部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提高干部考核管理工作的公信度,實現“群眾認可”、“干部服氣”和“組織滿意”的三贏局面。
民主測評的“全優”現象
干部民主測評在推動干部工作科學發展的同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與制度設計不協調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全優”現象。
所謂“全優”,就是指在干部民主測評時,雖然劃分了不同的評價等級,也制定了民主測評參照標準和操作方案。然而,無論是單位領導測評,還是基層群眾測評,其結果往往會出現“全優”現象。
干部民主測評的結果應當以“優秀”檔次居多,因為干部是基層群眾的領路人,經過組織的長期教育和培養,理應在素質能力、敬業精神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現。但是,有比較才會有差別。當把一個單位的所有干部集中到一起比較,總會存在差別,如果仔細參照測評標準,一定能分出等級。
測評的“全優”現象,不僅不能反映干部隊伍的真實狀態,更重要的是弱化了干部民主測評的公正性、客觀性,對于真正優秀的干部很不公平,極易挫傷他們的進取心;而對于本來并不優秀的干部,容易使他們產生對自己的誤判,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沒有開拓奮進的緊迫感。
影響民主測評的因素
在干部民主測評中出現“全優”現象,既有思想認識問題,也有制度設計缺陷,還有具體操作瑕疵,歸結起來,主要表現為主觀與客觀兩個層面原因。
從主觀角度分析,主要表現為以下心理:
“怕吃虧”。單位領導在對給本單位干部進行測評時,擔心如果評價結果低于其他單位,將不利于維護本單位干部的利益,因而,在民主測評時一律“就高不就低”,盡量把大家往高處拉。
“留后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個單位的干部始終存在著進退去留問題,今天你作為領導測評他們,明天就可能換做他們測評你。因而在進行干部測評時,許多人為了給自己留“后路”,就會毫無原則地統統在優秀格內打“√”。
“走過場”。有些參與民主測評的基層群眾認為,干部表現好壞與自己關系不大,因而,這些基層群眾在參與民主測評時,往往以消極從眾心理應付了事,給每一個測評對象都送上一個“優秀”。
從客觀角度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宣傳引導不到位。為什么要進行民主測評?民主測評的具體標準是什么?參與測評的人員如果對這些問題掌握得不夠清楚,很容易在測評過程中憑自己的想象隨意而為,最終導致測評結果出現偏差。
民主測評的內容設計不夠優化。民主測評評價標準過于籠統,測評內容過于抽象,定性多、定量少,難以準確反映測評對象履行職責情況,讓參與測評人
員難以衡量,而且也沒有明確規定獲“優秀”評價的人員比例,產生“人人同評價”的情況。
組織方法不當。有的單位在組織基層群眾對干部進行民主測評時,往往不考慮現場情況,幾十個人擠在一個狹小的會議室,大家肩挨著肩,沒有互相回避的空間。眾目睽睽之下,誰還“好意思”給測評對象在“優秀”之外的評價欄內打勾呢?
解決“全優”問題需“治本”
干部民主測評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干部制度適應新時期改革要求的創新過程。防止民主測評“全優”現象的產生,需要進一步解決思想、制度、操作等方面問題,把堅持科學方法體現于民主測評的各個方面,從而保證民主測評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
加強教育引導。加強對測評人員的民主權利教育,積極引導他們珍惜民主權利,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帶頭示范,用好組織賦予的權利,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評價干部,履行好民主測評的職責;加強干部路線和干部政策的宣傳,使參與民主測評的人員了解相關政策,增強參與民主測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組織開展干部述職時,要對他們的述職報告進行公示和組織審查,使其撰寫的述職報告不因一時一事妄下結論。
科學設計指標。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干部民主測評如果沒有明確而具體的指標體系,在民主測評時,參與評價的群眾必然會根據各自的理解進行評價,其結果可能就會偏離主題,而設計民主測評指標則是為參評群眾提供一個評價標準。設計民主測評指標必須做到“分層、細化、專業、簡潔”。
分層,就是要體現相應職務、職責要求的德才素質,同一級別的民主測評對象,必須采用統一的德才標準體系;細化,就是要把“德、能、勤、績、廉”五項指標進行細化,將每一項指標分解為若干小項,增強指標的具體性;專業,就是要注重職務、職位要求的專業水平,管理崗位與技術崗位要有明確區別,領導職務與一般職務也要體現不同的要求;簡潔,就是所設計的測評指標既要涵蓋全面,又不能復雜繁瑣,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地反映出測評事項,讓參與測評人員一目了然,便于準確把握。
合理界定人員范圍。一方面,要根據單位情況和測評對象的不同,以知情度為準則,確定不同的人員參加民主測評,既要有被測評對象的上級、同級,還要有其下級或下屬單位人員。另一方面,要合理把握參加民主測評的人數,要讓能夠代表單位多數人意愿的人員參加。人員較少的單位,民主測評時可以全員參與。再一方面,要隨機確定民主測評人選。民主測評時,應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先進模范、黨(團)員等群眾代表參加測評,體現參與民主測評人員的差異性和復雜性,增強民主測評的真實性。
注重操作細節。預先統計好參加民主測評的人數,盡量選擇較為寬松的場地,為參加測評人員提供必要的空間。可通過設置間隔座位、參與測評人員分批進行畫票、設立專門的“畫票間”等措施,為參與測評人員獨立表達意見創造寬松的空間環境。
民主測評表和評價指標要提前發放,使參加測評人員提前了解和熟悉測評內容,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可要求參加測評的人員在規定的時間段投入指定票箱,而不是聚集在一個地方,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評價意見,避免因時間不夠而草草了事。
民主測評前,要采取多種形式,對干部測評的有關政策、紀律要求、測評內容和方式等進行廣泛宣傳,做好測評相關信息的保密和測評過程的監督工作,讓大家認識到民主測評的重要性。組織部門在民主測評前要把填寫測評表的注意事項向大家講解清楚,讓參加測評人員心中有數,把握有度,減少盲目性。
強化測評結果的運用。民主測評結果統計匯總后,要進行全方位科學客觀的分析,防止簡單地“以票取人”現象。一般來說,得“全優”票的干部,具有比較廣泛的群眾認可度,但也并非十全十美,對這種情況要進行綜合分析鑒別。
在辯證分析中,如果發現民主測評結果與平時掌握的情況出入較大,或發現有搞小動作、拉票等違法違紀現象,組織部門要及時調查,核準事實,并做出相應處理,絕不能把這種情況下的民主測評結果作為“重要依據”。
要在綜合領導測評、群眾測評、干部自我測評結果的基礎上,按照相應的分值比例對民主測評對象做出組織定格結論,并進行公示。把組織定格結果運用于干部的崗位晉升、待遇兌現、評先推優等工作中,讓干部、群眾感覺到民主測評結果在干部選拔任用中的重要性,從而營造人人重視、個個嚴肅對待的測評環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