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師》:您認為當前英國一些大學在招生過程中是否存在困境?
特納:在英國,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學生可以在每年三月提出申請,同時可以申請五個院校。申請之后,就要參加大學舉辦的考試。七月,大學會給出錄取結果。之后仍然會有很多學生沒有申請到心儀的大學,也有一些大學沒有找到足夠的學生。但最終,每個申請的學生都可以進入大學,但未必能進入自己的第一志愿院校。
英國的適齡學生人數也在下降,但這并沒有成為大學招生中的問題。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18或19歲的青少年可以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大學;二是可以讓更多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齡較長的人進入大學。現在有很多三四十歲的中年人選擇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我的班級中最年長的學生為67歲,而且這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現象。
《中國教師》:您認為大學應當如何實現國際化?
特納:現在大學正在做的就是招收了很多的國際學生,分別來自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這些學生有助于提高大學的國際化水平,但作用并不大。實現大學的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工程。讓更多的研究者與歐洲國家的學者共同開展研究,進行經驗交流是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僅僅與不同國家的研究者進行合作是不夠的。很多人對國際化的理解是非常狹隘的,認為國際化就是要在國際期刊刊發文章等等。國際化其實更多的是理解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不同觀點。對學生的學習而言,國際化也并不是簡單引入其他國家的知識,而是如何讓學生學習到與自身相關的國際化知識。
在大學層面,管理者們并沒有做太多事情來推進大學的國際化進程,在我的大學中便是如此。個人、院系、教職工在推進大學國際化過程中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大學的管理者是最不積極的。大學中的教師們卻做了很多事情,他們與歐洲其他國家的研究者保持密切的聯系,共同開展研究。他們甚至與其他學科的研究者進行交叉研究。教師在大學國際化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大學除了為收取更多學費而招收更多的國際學生外可以做更多。
《中國教師》:大學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的關鍵舉措有哪些?
特納:在提升教學水平方面,每個教師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你不能告訴一個教師他應該怎樣教學。首先,要讓教師理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他們完全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其次,要鼓勵教師嘗試新的不同的教學理念。這不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反饋來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課后寫出不希望教師繼續做的方面、希望教師可以嘗試的方面、希望教師繼續保持的方面這三項反饋內容。這樣就可以相對簡單地獲得直接反饋來提升教學質量。
有關大學研究方面的一個問題是,認為研究是完全獨立的。我的大多數同事都是時刻在從事科研工作,但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很多教師會記錄下學生的表現,會創造新的教學方式,也會在實踐中證明哪種方式最有效。教師應當記下教學實踐中的新發現,并且發表在刊物上以讓更多的人學習。我把這些也叫做研究,但很多人不這么認為。有些教師在開展研究時遇到很多困難,比如沒有時間、精力和資助等等。他們往往認為做研究就要設計研究問題,進行訪談和調查等。如果他們可以改變這一觀點,能夠從日常工作中有新的發現,能夠發現課堂上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并且進行推廣,便可以創造更多的研究成果。
對我來說,高等教育的質量體現為能夠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需求。每個學生是不同的,他們的需求也不同,因此高等教育要做到如何適應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這也是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的標準。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增強大學中管理部門和教職工對學生的責任感。學生來到大學并不僅僅為學習、接受某些知識,而是要學會如何構建新的知識。學生需要積極地去思考這一點,大學本身也可以做到更多,但更多的需要教師對每個個體都負有責任感。
《中國教師》:您如何看待當前的大學環境?
特納:我在進入大學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與人交往的問題,因為進入大學便要與各種不同生活經驗的人接觸。我花了很多的時間來適應大學生活,甚至比花在學習方面的時間更多。因此我認為大學的環境不一定適合于每一個人。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是由大學支付我的學費,政府給予補助金以做生活費,并且會告知我的父親讀大學所需的費用數目。每個進入大學的人都可以得到政府資助以支付生活費用。現在英國的情況完全改變了,學生需要向學校支付學費。我認為政府應當回到40年前的做法,讓每個年輕人可以獲得像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一樣的入學機會。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