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準(2011版)》規定美術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然而,在兒童美術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造型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忽略情感的培養和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在常規的美術基礎技法和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美術教師也必須將民間藝術滲透到兒童美術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培養學生具有兒童美術基礎技法及理論,而且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審美、創作意識。
一、民間文化的傳承、交流狀態與兒童美術教學環境的創設
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兒童的形象思維經過了學齡前期的涂鴉期(1.5~3.5歲)、象征期(3.5~5歲)及圖式期(5~7歲)與學齡初期的寫實期(7~12歲)這四個階段。學齡前期的幼兒由于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其美術活動表現出比較鮮明的游戲性、模仿性、求全性及稚拙性等特點。[1]兒童對于藝術作品的創作,僅僅停留在直觀的形象思維層面,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對于事物的認識,也處在“對”與“不對”的簡單判斷階段。兒童對自己作品的判斷永遠是“對的”、“好看的”和自以為是的。
在創作的過程中,民間藝術家進行的是全方位的藝術創作,畫、塑、剪、糊等要樣樣精通,通常進行創作時不是事先擬定草稿,而是信手拈來且一次成型。“目識心記”是民間藝術家學習的過程,通過“目識”師傅“信手拈來”的創作過程,“心記”師傅的創作規律,再通過個人循序漸進的實踐,才能達到“得心應手”的創作效果。這種經驗性的、直觀傳遞性的傳授方式,積淀著不知多少代人對某種技術性創作的經驗總結。基于此,接受者能夠直觀地認識事物并達到再創造的目的。[2]
節慶、廟會、祭祀、紅白喜事等都是民間藝術家創作和展示其藝術作品的時機,無論是炸響的鞭炮、喧天的鑼鼓、嘹亮的嗩吶,還是孝子的哀嚎、和尚的誦經,這些民間活動與文化氛圍營造了民間藝術不同的創作環境。民間藝術家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創作,并將其作品通過一系列活動給予展示。無論是創作還是展示,學生(徒弟)都要全程參與。全面感知藝術的方法,這是我國民間藝術傳承和交流最典型的特征。
美術新課程改革提出要改變美術教育學科本位的傾向,進而建立文化美術和生活美術。民間藝術家將傳統文化與生活十分緊密地結合起來,用滿腔的熱情創造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兒童美術教學中,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構成了美術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借助書籍、圖片、實物、音像等工具,讓兒童進入到一種藝術體驗的環境中,感悟美術作品、分析美術形象、聆聽美術故事、創作美術形象,從而激發他們對藝術的熱情。
民間藝術家必須在特定的環境,如民間節慶、祭祀、婚俗喪葬禮儀等中創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兒童也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在游戲、親情、友情和自然現象中感知世界。因而,在兒童美術教學中,從感知能力到形象思維能力,從臨摹到創作,文化情境創設都是至關重要的。民間有一則《畫匠畫佛》的故事是這樣講的:徒畫彌勒佛,其笑容總不盡如人意,問多次,其師笑而不答。一日再問,其師笑而舉手,做逗兒狀,徒弟不解。過數日,師抱其胖兒,徒舉手逗兒,兒樂呵呵笑容滿面,徒見之遂喜,原來如此也。一尊身形胖大、光頭大耳、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佛像立揮而就。這種“笑”是無法用文字描述的。因而,教師要在文化情境中,將民間美術與節日習俗相結合,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悟”其“真”,培養兒童對民族故事、傳說及藝術傳統的興趣,也要引導兒童自我感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樹立科學、平等的文化價值觀念,在美術學習中感受美術,從而使學習更具娛樂性和趣味性。
二、民間藝術的造型理念與兒童審美意識的培養
程式化、意向造型是民間藝術造型的核心理念。由于地域文化的強烈影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造型理念和審美意識。民間美術承載了更多民族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形態中的文化符號和藝術形象。民間美術的實用性、概括性、隨意性、象征性及完美性等特征,是民間藝術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形象理解,并以符號化、程式化的方式展現出來。中國戲曲當中的動作、臉譜、服裝,民間美術中的構圖、色彩、造型等皆為高度程式化的理念。
受地域性、民族心理與民族文化的影響,各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自身的審美特質和造型語言。兒童審美意識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其造型理念帶有強烈的民間意趣。超時空的構圖、主觀性的色彩、稚拙的線條,這些是民間美術和兒童美術所共同擁有的特征。例如,X光機的透視構圖意趣,大紅大綠、對比強烈的色彩觀念等。
在兒童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用成年人的審美意識來指導和品評兒童課堂。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現代信息技術獲得較大進步,人們逐漸忽略了民間藝術,導致民間藝術迅速衰落。在這種狀態下,中小學教師不愿也不會將民間美術引入課堂。在小學一至六年級的美術課堂中,能夠直接涉及中國民間美術文化的課堂占比不到20%,而以自然物象為觀察對象的課堂占比是50%,美術基礎知識課堂占比是30%。兒童美術教學中,人文社科知識的內容較少,民間藝術知識涉及不多,因而,兒童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十分有限。
兒童對基礎美術知識的了解,不應僅僅局限于春天是嫩綠的、嫩黃的、粉紅的,夏天是深綠的、火紅的,秋天是金黃的、橘紅的……,也就是說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自然物象的細致觀察和表現上。中國民間藝術的造型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和概括,以民間美術色彩為例:紅色、黃色代表著喜慶,代表著皇權;喪葬儀式中所用的藍色、白色、黑色象征著凄涼、慘淡、悲痛。中國民間美術的色彩運用,深受傳統陰陽五行學的影響,形成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青、黃、赤、白、黑,五時——春、夏、季夏、秋、冬,五方——東、南、中、西、北等因素的象征關系。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將這些民間文化的基礎知識穿插于小學美術教學當中,兒童就無法欣賞中國傳統藝術,更無法理解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造型與色彩觀念。
感性、直觀、抽象、完美是民間藝術與兒童美術創作的共性。民間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以感性的、直觀的視覺去審視世界,以夸張的、抽象的、盡可能完美的畫面去表現世界。兒童也是一樣,“所有的兒童創造都不是對物體原物的模仿,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正是由于這種兒童先天認知的思維混淆,使他們自身原創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釋放,足以支配自己的世界,所有對外界的感知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3]
無論是民間藝術家的有意,還是兒童的無意,其造型理念中均表現出一種超自然、超物類、超科學、超邏輯的自由思維狀態。在這種思維狀態之下,其畫面顯得充實、飽滿、自由與奔放。所以,在兒童的眼里,小草可以歌唱,大海能夠呼吸,樹木可以和云彩聊天,馬兒可以長上飛翔的翅膀,小朋友也可以在月球上蕩秋千。因而,教師在兒童美術教學中,將中國民間美術的審美元素與造型理念融入其中,有益于兒童民族文化情感的形成,更有益于兒童審美意識和藝術創造能力的培養。
三、民間藝術的創作技藝與兒童造型能力的形成
民間藝術家的創作技藝是全方位的,眼、手、腦共同協作,繪、雕、剪、繡、塑等各種技法綜合運用。而這種全方位的動手實踐能力恰恰是今天電腦時代所缺乏的,卻是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對兒童群體的傳統文化認知和文化情感的啟蒙具有重要意義。民間藝術家通過用心觀察去寫生的作品,以自身的表現需要為出發點,非常注重內心情感的表達和釋放,所造之形不是對視覺形象的直接復制,而是融入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對印象本身進行能動性的改造、修飾、規范、取舍和提煉,使其造型特征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與典型,將其融于剪紙、年畫、刺繡等形式中。[4]
民間藝術是“生產者的藝術”,在長期的工藝創作實踐過程中,民間藝術家在選材、布局造型及設色等方面有其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民間藝術家造型的稚拙化、完美化、平面化和程式化,構圖的規整化、秩序化,對稱性、均衡性、多樣統一性,色彩的象征性、對比性、民俗性和質樸、真摯、熱烈的情懷,對于兒童美術教學有著積極的意義。民間藝術家在各類民間作品創作中,有其獨特的創作規律和創作技藝。在具體實踐中,民間藝術家以諺語、歌謠等形式進行技藝交流,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作品創作。民間藝術家坐在暖暖的炕頭上,唱著信天游,剪著窗花,與文人雅士或專業藝術家在寧靜典雅的環境里進行專業創作有異曲同工之處。專業藝術家以系統的理論和技藝進行傳承;民間藝術家以歌謠、順口溜形象地總結民間藝術的技藝特征。這些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技藝經驗,成為民間藝術創作樸素理論和創作實踐的依據。
民間技藝口訣對形式的總結體現在形象造型、色彩、紋飾、結構等方面,其中最為普遍的是造型藝訣和設色藝訣。民間技藝口訣內容豐富多樣,包含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玩具藝人總結的塑造口訣“從下而上,由里到外;分段組合,一氣呵成”,上色口訣“從上到下,先淡后濃,先白后黑,頭發靴子最后”、“落筆如飛,厚薄均勻,頭色不過四,身色勿過三”。[5]這些朗朗上口的畫訣不僅僅是民間藝術家技藝的總結,也是中國傳統繪畫技藝的精髓。
民間藝術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教育意義,而且也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在今天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民間藝術的生存空間在逐步縮小,如何在這種尷尬的狀態下,保護、拯救、傳承民間美術文化是值得所有美術教育工作者重視的議題。
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條件的完善以及應試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兒童美術教學更多地依賴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逐步向西方美術教育模式看齊。但遺憾的是西方美術教育模式缺失了美術教育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民族化。民間文化是廣大群眾自己創造的文化,是源頭,是根,是一個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載體,是和生活融為一體的。美術教學特別是兒童美術教學,必須強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創新,否則在我國特定的社會形態轉型時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會面臨被中斷的危險。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美術教學中,教師應以課堂教學、興趣小組、采風考察、民俗實踐等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兒童在欣賞與實踐的過程中接受歷史與人文的教化,提高審美能力、創作技能和求知欲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民間美術視野下師范院校藝術類課程建設研究”(課題編號:GS[2013]GHB084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武葵英.美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63.
[2]劉吉平.隴南民間美術創作狀態與文化傳承[J].文藝評論,2009(4).
[3]徐青青.民間美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1:58.
[4]謝子靜.讓民間藝術融入兒童美術教育[J].文藝爭鳴,2010(7).
[5]潘魯生.民藝學論綱[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327.
(作者單位:1.甘肅省成縣支旗小學 2.甘肅省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