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這世上有不少和我一樣的人,我們在認真而努力地生活、學習和工作著,我們需要高貴的學歷、豐厚的薪水,還有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來掙扎于這個弱肉強食的斗獸場。這樣做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妥之處,問題在于:你是否熱愛目前的生活、學習、工作,你的內心世界是什么樣的?不要急于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跟大家談談半年后再次閱讀的這本書——《教學勇氣》。
《教學勇氣》一共有七章,總的來說可分為三部分。前三章為第一部分,作者探索了教與學的內部景觀,包括教師的內心世界、教學中的恐懼文化、教與學的悖論,以一個個真實的生活經歷為例讓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又容易理解。與此同時,提供了一些幫助教師認識自我、克服恐懼的方法,用悖論原理來指導教學。第四章到第六章為第二部分,作者從認知、教學、學習三個方面來探討教學如何創造一個真正共同體的空間,教育共同體如何將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相融合。第七章是本書的最后一部分,作者鼓勵志同道合的共同體將教學實踐轉向教育變革,熱愛教學的教師將在教育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個部分層次分明,逐步深入。
作者在第一章中就給我們提出本書的核心問題——“教師的內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在隨后的幾章中,結合自身和他人的經歷,從理論到實踐逐步引導我們去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作者帕克·帕爾默帶我們走進他的教學領域,告訴我們“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如果你選擇教學這份高尚的工作,那么教師就要清楚自身的內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你要熱愛你的選擇,絕不能不以為意。在認知、教學和學習中,教師與學生始終是一個共同體,不要害怕經歷痛苦的時光,你的內心不應再與學生分離。
一、不要害怕,不再分離
帕克在一次政治課堂中因為一位“來自地獄的學生”而備受折磨,在漫長而痛苦的一個小時,他被這個問題學生困住了,并且忽視了其他同學的需求。“我心亂如麻,帶著沉重的感情離開了那個教室:自憐、欺騙和氣憤。”這似乎是一個新手教師才會犯的錯誤,而此時從教已25年的帕克對此依然無能為力。但事情并未結束,在去往機場的途中,這個“來自地獄的學生”正是他的司機。這次意外的相遇讓帕克深刻理解了這個被忽視的、處于社會邊緣的學生。“他讓我懂得了,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郁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
我是一個智商和情商都不高的人,上學時不論學習成績還是人際關系沒有一樣值得炫耀,在教室的角落里總會有一個我的位子。課堂上,老師常常會提一些問題,有時候我的答案比那些站起來發言的同學要好,可是我會躲避老師的目光,寧愿讓答案爛在肚子里也不愿張口。教室里這樣的學生應該不止我一個吧,這種沉默讓人害怕,有些老師在講臺上會彷徨、停滯不前,有些會自顧自地向前走,可是老師,你為何不停下來去“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意味著什么”?
學生不一定懂得你高超的教學技巧,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會被認定為最好的,他們也無法接受你把所知的一切填滿整個空間,其實他們想要的只是被你聽到。這意味著在課堂上的幾十分鐘內,你要把一切拋到腦后,而只關心坐在這個教室里的每一個人,意味著你要寬容、理解,“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老師的恐懼相對于學生來說一定要小得多,從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刻起,你就決定了課堂的氣氛。在這個以主體為中心的空間里,學生和老師都不是中心。你不必源源不斷地對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要讓這個偉大的主體被學生聽到、被學生理解,花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主體以及學生彼此之間進行對話。這個空間應該是愉快而緊張的,爭論與沉默并存。教師置身于正在教的學科之中,他們與學生一起認知、教學和學習,并決定要過一種不再分離的生活,他們將生活、教學與學生連接在一起,就像水之溶于水。
在我國當前的考試選拔制度下,一些教師不分春夏秋冬,幾乎日日披星戴月趕到學校與學生們一同學習。特別是畢業班的老師們,他們幾乎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我高中的一位英語老師對我說過,因為帶畢業班,她不記得上一次逛商場是什么時候。他們為學生所付出的一切有些人還會記得并心存感激,有些人依舊在抱怨當年老師嚴格的教導,還有些人大概已漸漸淡忘。他們之所以能夠不顧一切地全身投入正是因為沒有忘記自己當初選擇做教師的承諾,他們的教學來于他們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不畏懼教學中的困境,更不愿與學生分離。
二、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原型”這種角色模型對于剛剛走上教學崗位的教師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任教師的教學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以前導師的影響,為了平穩地度過生存期,模仿能夠更快地使自己適應教師角色。帕克在教學生涯早期模仿他導師那種滔滔不絕的授課方式,結果是一場災難,他沒有自己的風格,也不受學生的歡迎。直到他意識到這一點,“我的導師之所以有魅力,關鍵是他在他的教學方式和他自身之間找到了一致性”,便開始尋找與他自身性格相契合的教學方式。
每一個教師都要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試著去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個性,并找到適合自己的授課方式。對于處于艱辛生存期的初任教師而言,專業的教學技能、技巧培訓會幫助他們更容易在學校中生存下去,可是,如果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學校就應該更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初任教師也要嘗試發現自己的獨特性。一味地模仿他人高水平的教學技巧未必產生優秀的教學,相反,時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試著整合自己的個性特征與授課方式,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
“自身認同在于構成我生活的多種不同力量的匯聚,自身完整與這些力量的聯合方式有關,使我的自身完整協調,生機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氣沉沉。”這是帕克對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所下的定義,他用一個真實的故事幫助我們理解。
艾倫和埃里克是兩個出身于不同工匠之家的孩子,由于學習優秀都成為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埃里克在進入私立大學后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使他深感痛苦,并且在教學中把自身經歷的痛苦加之于學生。而艾倫上了地方大學,遇到的大都是與自己出身背景相同的人,沒有特殊的壓力。他把自己的天賦融入到自己的學術和教學中,像一個手工藝人,精心地把學科、學生、自己編織成一張具有凝聚力的網。艾倫之所以能獲得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于他敢于正視自己的經歷:他的生活環境、曾經愉快或痛苦的時光、自己所做過的錯誤或正確的選擇等等。在這個復雜領域中,他通過不斷地反思把適合的自己整合到個性中,使自己變得更加完整。
在我看來,獲得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意味著教師要做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尚未到來,我們所能把握的只有現在。作為教師,不要過度糾結于已經發生的一切,從過往的生活與教學經歷中汲取經驗就好,也不要沉迷于對未來無限的遐想,一切都未知。尊重過去與面對現實,坦然接受自己,讓內心始終保持一種平衡。
教師的每一天都像在歷險,不能因為怕冒風險,每一天都走同樣的路。面對新的相遇,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去迎接它,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使自我認同與完整更加深刻。在《煉金術士》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你的心靈在哪,你的財寶就在哪,你的財寶需要被找到,以便使你在路上發現的一切都能產生意義。”如果你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教師,或許你正整裝待發,或許你已經走在路上,你要知道這一路必定會歷盡劫數。不要害怕,你的內心世界需要被自己和人們發現,讓同樣熱衷于冒險、忠誠于內心的人與你結伴同行。只要真心去做,一步一個腳印,你終將獲得自身的認同與完整,與你的學生一起過著不再分離的生活。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