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幼兒園課程大多以“主題”的形式來展開,然而相同主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兒園,在不同專業素養的教師的“隨性演繹”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主題版本,課程實施中對孩子發揮的影響也截然不同。于是,如何提高“主題實施的有效性”成為各園課程管理的關注熱點。
筆者對目前幼兒園的主題實施現狀進行審視,不難發現依舊存在一些問題。
一、幼兒園主題實施的現狀
1. 貌似“經驗整合”,實則學科拼湊
兒童所經歷的生活和所獲取的經驗是整合多元的,因此呈現給孩子的課程形態也應該是整合多元的。然而,現實的做法中,主題更像是一個單元下相關信息的組合拼湊,孩子獲得的是彼此割裂的認知信息和零散體驗。
2. 貌似“分工合作”,實則任務攤派
在主題教學中,往往需要兩位教師相互銜接補充,共同承擔主題活動的推進任務,共同商討課程的優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兩位教師之間的分工合作非常有限。如何互為鋪墊,遷移延伸?這些問題教師們鮮有思考,以致于主題中各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序列性根本無暇顧及。
3. 貌似“彈性取舍”,實則簡化壓縮
課程的有效執行要求教師基于專家編制的課程方案,進行園本化、班本化的調整,以適應本班幼兒的實際需求。但是現實中的許多教師往往會從教師本位出發,尋找操作簡便的、便于組織管理的內容,隨意地替換教學內容,簡化教育組織形式。這一系列簡化、壓縮的課程執行過程,剝奪了孩子的體驗、探究、交往的學習過程,降低了課程的有效性。
4. 貌似“鉆研教法”,實則不究價值
教研活動為課程實施的有效性提供了專業保障,教研組應該針對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及時組織研討。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教師將研討的重心聚焦在教學策略與形式的優化上,缺乏對教學價值的追問。不追問課程價值的“盲目鉆研”只會將教師引入只關注教學技術而忽略課程價值的誤區。
為此我們提出在幼兒園開展“本源性主題審議”,旨在幫助教師從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去研讀、審視主題課程方案,為課程的有效實施尋找依據。
二、本源性主題審議的特征
為了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主題審議”(目前很多幼兒園的主題審議是從“集體備課”這一教研形式簡單推演下來的),本文中所研究的“本源性主題審議”更強調其審議的價值判斷立場——兒童立場。帶著本源性的思考去“處理教材”就需要教師從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去研讀、審視課程方案,為課程的有效實施尋找依據,而這一出發點和歸結點即兒童的發展。因此“研讀”“審視”的立場應有別于原有的“教師立場”,而是不斷地基于“兒童立場”來追問,以兒童的眼光去觀察學習素材,以兒童的心理去揣摩學習素材,以兒童的語言去解讀學習素材,以兒童的經驗去處理學習素材。
三、本源性主題審議的操作要素
1. 本源性審議要基于對教材教參的充分研讀
幼兒園的課程是由課程理論專家、教學專家共同精心編制成的課程方案。通過對教材教參的充分研讀,可以幫助教師獲得相對優質有效的課程實施建議。倡導教師深入研讀教材教參既是保障課程規范性執行的有效性措施,又是開展課程園本化實施的基礎性工作。
2. 本源性審議要基于對主題方案的理性審議
目前的幼兒園課程大多以主題形態呈現,眾多的主題實施方案,更像是豐富多元的資源庫,需要教師加以選擇取舍、整合優化。倡導教師理性審議主題方案既是從文本到實踐必經的轉化通道,又是教師融入個體實踐智慧,參與課程開發的有效嘗試。
四、本源性主題審議的實施流程要點
1.通讀教材教參的全面信息
我們力圖改變教師的研讀習慣,從研讀方法入手倡導教師全面通讀教材教參的所有內容,從而在頭腦中對“兒童需要學什么?”有清晰全面的了解,形成完整的課程實施藍圖,為兒童提供整合多元的學習。
(1)整體瀏覽:除了教師最不會遺漏的活動設計以外,還有很多值得研讀的信息。如前言、序、概述部分往往闡述了課程編制的理念;各年齡段發展目標則是檢核我們課程有效性實施的指標;主題說明通常指出主題產生的背景,對兒童的發展價值以及實施過程中推進的層次;活動一覽表則完整地呈現了主題所涉及的結構活動以及各活動之間的關聯與銜接;活動設計中的教學建議往往會點出活動的核心價值,給出后續延伸拓展的方向,提出組織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困難;還有相關的環境創設、家長工作、日常生活、區域游戲的實施建議。因此,需要教師整體把握這些文本信息。
(2)領域梳理:幼兒園的課程以主題形式展開,以具體的領域活動來具體呈現。在服務于主題經驗的建構過程中,各活動中的領域(學科)經驗需要一定的序列和結構來保持其科學性、邏輯性,如數學活動往往有著嚴謹的邏輯序列,雖然穿插在各個主題中,與主題情境緊密相融,但其獨立的學科序列線索卻需要教師謹慎地體現,而不能盲目調換、替換。因此,教師需要以各年齡段各領域發展目標為線索,從主題中抽提出相關的領域教學內容,進行縱向通讀,從而了解各領域關鍵經驗的呈現時機、呈現序列以及相互之間的經驗鋪墊與延展,為兒童提供科學有序的學習。
2.通透課程編制的實際意圖
要提高教師的研讀境界,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理解原有教材的編制意圖。我們努力引領教師的研讀方法,從研讀境界入手,倡導教師正確領會課程編制者的實際意圖,并從兒童的視角去印證這樣的教學意圖能否為兒童所接受,即思考“怎么學?”的問題。
(1)知其所以然:這種研讀的境界是基于對教材的尊重和理解。教師應該帶著吸納的心態去逐一了解課程編制的理由,即課程編制者為什么要這樣設定目標、選擇內容、編排環節、設計提問、預設策略。基于這樣的研讀才會使教師的課程執行帶有底氣。尊重教材才會有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與效果,理解教材才能有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勇氣與膽略。
(2)知其所以然之優劣:教師在深刻領會課程編制者的編制意圖后還應加入自己的理性思考,辯證地分析其編制的意圖能否在操作層面有效地落實,并在實踐驗證后加以反思判斷。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想想孩子還可以怎么學,從而對課程編制者的方案進行優化調整。
3.理清主題實施的脈絡走向
我們倡導教師要形成主題審議的機制,始終去探尋“兒童將獲取哪些經驗,這些經驗又該如何組合串聯?”并以此作為主體脈絡走向梳理的根本依據。
(1)梳理脈絡:主題以何種發展脈絡推進取決于兒童經驗的自主建構,要引導教師理解兒童經驗建構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并以此作為課程執行的脈絡線索。從主題結構來看:有的主題是圍繞一個核心,多角度地拓展經驗,主題的結構圖猶如蛛網;有的主題則層層深入,不斷地將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推向新的高度,主題的結構圖猶如階梯。從主題線索來看,有的以問題驅動,其線索在于不斷地引發沖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的以事件引領,其線索在于不斷地感受——體驗——遷移——運用……刪除枝蔓、凸顯主要脈絡,猶如在課程執行中規劃好了路線圖,以保障在明確的方向指引下到達課程目標的彼岸。
(2)規劃走向:主題的開啟、展開、結束部分,如何進行適宜的處理。在主題正式開展前,哪些經驗可前期滲透、鋪墊?主題結束后,又有哪些經驗可以進一步延伸拓展?……這需要教師對即將開展的主題從時間上進行統籌規劃,猶如在課程執行中規劃好了行程表,在張弛有度的計劃中,滿足兒童探究、體驗、交往、操作、表達、表現等多種需求。
4.厘清活動之間的價值關系
我們倡導教師始終以課程意識為支撐來考量主題活動中每一個具體活動所承載的主題發展目標,所承載的對兒童的經驗拓展點和發展挑戰點,即思考“為什么要學?”的問題。
(1)價值定位:幼兒園的主題課程關注兒童經驗的整合,是通過一系列帶有領域傾向的教學活動來展開的。這些帶有領域傾向的教學活動不同于單一的學科教學,需要教師在學科教學的慣性思維中跳脫出來,在兒童經驗建構的脈絡情境中去思考,解析基于主題背景下每個活動的主題價值和兒童發展點。
(2)關系確定:兒童的經驗是在“認知經驗的逐漸疊加”“情感體驗的不斷累積”“探索操作的反復嘗試”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每一個經驗都是由若干個活動相互映襯、支撐才得以獲取、習得和鞏固的。因此,需要教師在主題的行進脈絡中,找到一個個“單元”“組合”彼此之間互為鋪墊、補充、遷移、拓展的關系所在,以便于主題經驗的深入。
五、開展“本源性主題審議”的相關思考
1.目的在于指向兒童觀、課程觀的修正
開展“本源性主題審議”一方面是探尋出保障主題有效執行的教研策略,另一方面是期望在推進過程中,教師能夠不斷修正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深刻認識幼兒園課程目標,全面兼顧對各種課程組織形態的關注,進一步反思自身在課程實施中應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同時,伴隨著研究的推進,教師能夠改變心中那個抽象的“兒童”概念,而更多地傾聽來自每一個鮮活個體的成長發展需要。“眼中有兒童,心中有目標”,在尊重天性、呵護童真、張揚個性、激發潛能的過程中,發現兒童、理解兒童、支持兒童、成就兒童。
2.過程在于注重教育實踐智慧的提升
開展“本源性主題審議”其過程不在于研討商定出絕對的、統一的、最優化的課程實施方案,而是要在過程中順應幼兒園課程復雜性、情境性的特點,幫助教師獲得應對復雜教育情境的實踐經驗,在深入領會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彈性、自主、創造性地執行主題。關注主題實施的操作性,思考“如何整合課程資源,如何取舍教育素材?”;關注主題實施的適宜性,思考“如何優化設計,如何智慧互動?”等,都必須是教師在課程實踐的“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進一步實踐驗證、提煉歸納解決策略”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3.意義在于滿足專業成長發展的訴求
與幼兒共生共建課程的過程是激動人心的歷程,也是主題實施的最高境界。關注主題活動的有效實施,開展“本源性主題審議”可以幫助教師實現對兒童的成長期望,提升職業的幸福度。相對于課程的專業編制者,教師所觀察到的是更為鮮活具體的兒童行為與表現,所創設的教育情境更為貼合園情班況,甚至對于所采取的實施策略適宜與否,教師也是能夠第一時間進行修正和反復調整的,對于經過課程實施兒童身上所發生的成長變化也是教師能夠近距離感受的。通過主題審議,教師能感受到自己不僅僅是課程機械的執行者,更是課程實施的設計者、開發者。基于孩子發展需要的創生必將帶給孩子和教師更為深刻、鮮活的主題體驗。
六、結語
以兒童的視角來審視,
會讓我們珍視孩子的童真天性。
以兒童的立場來追問,
會讓我們明晰教育的基本元素。
以兒童的需要來追求,
會讓我們的教育回到最根本的原點。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教育局幼兒教育辦公室)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