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7日晚,北京師范大學“紀念記者節 名動京師”講座——《讀書,作為一種信仰》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三層報告廳舉行。該講座邀請了兩位文化界名人——著名哲學家、學者周國平和《三聯生活周刊》執行主編李鴻谷,與觀眾一起分享了讀書的體驗。周國平說自己愛看大師著作、經典著作,他讀書的特點是“三不主義”:“不務正業”“不走彎路”“不求甚解”。而李鴻谷則認為讀書就像找朋友,大師未必能成為自己的朋友,同時學會讀沒有字的書也很重要。
一、讀大師還是交朋友——周國平、李鴻谷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周國平從個人經歷出發,提到他閱讀取向中存在的三個特點。
第一是“不務正業、博覽群書”。這指的是在讀書過程中不受專業限制,什么書都看。周國平在大學期間讀的是哲學系,但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文學書,哲學類的只占1/4。周國平強調,一個人來到世界上,最重要就是讓自己完整。文史哲沒有嚴格的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部分。
“不走彎路、直奔大師”是周國平讀書的第二個特點?!耙粋€人一輩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一輩子能夠讀的書也是有限的。既然如此,就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比較平庸的作品上面,應該直接去找那些大師?!薄斑x擇什么樣的書非常重要”,周國平認為,一個人讀什么樣的書和其精神成長的關系非常大。精神上吸取什么樣的營養,精神發育的狀態就是什么樣的。但是,有的人在選擇上卻很奇怪。他說:“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他說自己喜歡哲學卻不去讀哲學家的著作,反而去看別人介紹的著作。這就像有一個人愛上女主人,可是他怕麻煩,就向女主人的女仆求婚,這很可笑。喜歡女主人,就應向女主人求婚,在書籍的世界里就更不該存在這樣的情況?!薄安蛔邚澛?、直奔大師”才是明智之舉。
當然,大師經典但大師難讀,這是讀者的普遍看法。對此,周國平介紹了自己的第三條原則,即“不求甚解,為我所用”。閱讀主要是一種精神生活,沒有必要去死摳含義,在不求甚解的閱讀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積累對經典的理解。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周國平指出,“排除做學問的目的,讀書是為了吸取營養,把自己豐富起來,讀書最愉快的時候是在讀的過程中找到共鳴,是被書中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喚醒。閱讀的過程是自我發現的過程,也是今后成長的過程”。同時周國平也對現場的大學生們發出了建議:在四年的大學里培養閱讀的愛好,并且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閱讀的范圍上不要聽教師的,不要圍著課程轉,要做自己的主人。
相比周國平“以大師為中心”的閱讀理念,擔任過記者,現為《三聯生活周刊》執行主編的李鴻谷持有不同的觀點。李鴻谷認為,讀書如尋友,“每個人成長,從一年級開始,一定有一些書本之外的閱讀物。你讀什么,你親近什么,然后你就會追蹤什么。比如我兒子現在小學一年級,愛看《奧特曼》,他能把市面上所有的奧特曼買回來,我覺得奧特曼可能就是他的朋友。讀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尋找朋友的過程”。他對周國平的看法提出異議,“如果不求甚解,大師是最好的選擇。但當你開始閱讀的時候,你會發現大師是遙遠的,大師是大家認為的最厲害的那一個人,但是那一個人未必一定是你要去尋找的朋友”。有兩種“找朋友”的方式。一種是偶然相遇。李鴻谷舉例,他上周去看《1942》,覺得電影很棒,就馬上去找小說。他很偶然地遇到這個叫《1942》的“朋友”,朋友是有源頭的,找它的源頭,再找到作者,再找同類作者,這就是一個從偶然的相遇到一連串相遇的推進過程。這樣,對某一個問題就會形成一個網絡狀的知識結構。
“找朋友”的另一個方式是從好奇心出發。讀者首先要問自己好奇什么,好奇促使自己去尋找材料的根源。他透露了自己的小秘訣,如果要研究一個問題,他會首先去讀相關的博士論文,因為博士論文的研究綜述會告訴自己在這個領域已有的所有成果,這樣就形成了體系化的理解。除了把書當成朋友這條經驗外,李鴻谷的另外一條讀書經驗就是學會讀無字的書。他說,要迅速了解一個城市,就要去博物館,“因為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最精彩的,把時間變成空間的表達”。
二、哲學和說“不”的價值何在——李鴻谷質疑周國平和韓寒
李鴻谷在現場過了一把記者癮,他率先提問,“發難”周國平。他笑言,自己在大學時代就視周老師為偶像,周國平為他提供了哲學上的啟蒙。工作之后,卻發現周國平的寫作變得特別有意思,特別個人化,“為何周老師從印象中的哲學研究者變成了一個生命的感悟者或記錄者”?
周國平坦率地稱:“社科院哲學所的老師也批評過我,‘周國平,你搞哲學很有前途,為什么不好好搞下去?為什么去寫散文?為什么不務正業?’我從來沒想過要為中國哲學作什么貢獻,我的生命體驗、我生命發展過程中真正打動我,或者深入我內心的,才是我的寶貝,我要把它表達出來。別人可以寫尼采,但寫不出周國平的生命體驗。生命體驗對我來說最重要,學術是第二位的?!闭軐W在這個時代似已遠去,哲學家這個字眼聽起來不再崇高,反而陌生。在新的時代,在物質極大豐富的背后,擺在所有人面前的是精神的貧困。李鴻谷的提問似乎代表了所有人對時代的質疑:這個時代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哲學?哲學還有價值嗎?周國平表示,哲學作為一門學科,沒有實用價值。哲學系報考的學生特別少,哲學系的學生沒有辦法就業。他們或者是改行,或者是失業。本來意義上的哲學是對人基本問題的思考,這種哲學在這個時代反而更加重要?!霸谖覀冞@個時代,對人生基本問題的思考是紊亂的,為什么經濟發展了很多人還是覺得不幸福,就是因為基本問題搞亂了,很多人都在想這個問題。哲學在這個時代就處在一種困境當中,一方面成了人們的‘棄婦’,另一方面又是很多人的‘夢中情人’。”李鴻谷回憶起北大教授錢理群作演講時談魯迅,有人問,講這個東西能幫學生提高高考分數嗎?教授驚呼:這個時代怎么了?李鴻谷慨嘆:“我們這個時代真正貧困的,真正貧瘠的,恰恰就是智慧,以及尋找智慧之道。”有趣的是,兩位名人說出了讀書建議,卻都沒有給大家推薦書目,一個稱“看書單讀書的人都是不愛讀書的人”,另一個則打趣“我的‘朋友’不一定是你的‘朋友’”。
現場有觀眾提問:“這個時代我們聽到了很多批判的聲音,應該如何看待?”對此,李鴻谷評論:“現在說太多的‘不’,只是迎合我們發現這個社會有待解決或者正在解決的問題時不滿的情緒?!弧皇亲鳛樽藨B存在,這種東西我建議大家放棄,因為它是垃圾。它不給你提供任何精神性的內容。比如韓寒的作品,它并沒有提供任何對這個時代、對這個國家、對這代人共同命運的發現。它只是個性化地表達了這個社會既有的情緒,只是喚醒了大家的情緒,并沒有任何新的發現。這種表達只不過在不同的情緒里面形成回蕩,并沒有其他價值?!?/p>
最后,有觀眾問到哲學與宗教的關系問題,周國平解釋,哲學和宗教所要解決的問題相同,都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靈魂和肉體關系的問題、生和死的問題。但是哲學和宗教的解決方式不一樣。哲學是想通過人的理性來求得答案。基督教就強調要有信仰,要聽上帝的,上帝給了你答案。基督教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這個問題靠理性解決不了?!皩嶋H上哲學是人類這么一個狀態:被問的問題是靈魂類的問題,要用頭腦來回答。靈魂是一個‘瘋子’,頭腦是一個‘呆子’,‘瘋子’在那里問,‘呆子’在那里回答——哲學多么狼狽,多么尷尬。但不能因此說哲學沒有價值,哲學讓人的理性和人的靈魂之間、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的思考之間存在一個緊張的關系。宗教已經到了信仰的終點,哲學走在同樣是信仰的途中,但永遠到不了終點——這是哲學的悲哀,也是哲學的光榮?!?/p>
(本文由北京師范大學校報編輯部供稿)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