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清朝皇帝天天吃雞、鴨燉菜,見不到幾樣青菜,所謂窮極奢侈,都是野史傳聞。
這幾年流行清宮劇,從1644年順治入關到1912年宣統退位為止,十個皇帝大該都演全了。大清滅亡迄今也有一百多年,歷史久遠,世人對皇室又一向好奇,許多傳聞不脛而走,但大多荒誕不經,有的還真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1987年,意大利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拍《末代皇帝》,講述紫禁城中各種事務時,全用西方想象,諸多穿鑿。本來,這種東西不值識者一哂,但對不知情的大眾,卻造成極大影響,甚至影響歷史認識。清宮大戲中有許多滿漢全席,御膳等名目,似乎認定大清朝都是“鐘鳴鼎食”,窮極奢侈之能,也都屬于這種情況,積非成是,影響非淺。
晚清遺老徐珂仿《宋稗類鈔》體例,匯集許多清朝相關傳聞、野史,加上一些私人筆記及報刊數據,按著性質、年代,編撰成《清稗類鈔》,其中也包括許多有關于清代宮廷飲食的記事。例如書中記載:“皇帝三膳,掌于御膳房,聚山珍海錯,書于牌,除遠方珍異之品以時進御外,常品如雞魚羊豚等,每膳皆具,必雙,御膳房主之。” 這種說法,與事實相去甚遠。
大清朝繼承中國歷代衙門管理制度的傳統,事無巨細,都要記載。皇帝吃喝,由御膳房管著;生病吃藥,有太醫院照料,無論食單、脈案,都記錄存盤,一有問題,一定可以找到該負責的人。這些清宮檔案保存的仍多,所以20年前,許多專家前往故宮博物院,希望找到清宮美容養顏的秘方,鬧騰好一陣子,也沒啥發現。
管理人員不勝其擾,干脆將檔案整理、提供學者研究。其中較有趣的是2001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整理并影印出版的《清宮御檔》。2003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又與承德市文物局合作,編輯《清宮熱河檔案》出版,都有宮廷膳食的紀錄。只要仔細比對,就可以知道大清朝皇帝們一直保持游牧民族的飲饌風格。
大清皇帝經常行圍打獵,也愛吃鹿肉。乾隆44年,皇帝率領大隊人馬,在關外哨鹿,一旦有所收獲,通通交御膳房處理。光是6月3日起到6月18日的半個月中,御膳房使用的食材中,包括了8只狍、2只鹿,還有晾鹿肉40塊、鹿尾5個、肥鹿肉條40對、細鹿肉條1盤、肉條150把、鹿舌7個。這么多的鹿肉,雖不是皇帝一個人吃完,但也夠瞧。
這一年7月間,乾隆駐蹕于承德,每天飲食也都有紀錄,早膳包括燕窩八鮮鴨子、燕窩鍋燒肥雞、炒雞白鴨子燉雜膾、羊肉片、清蒸鴨子糊豬肉攢盤,晚膳計有紅白鴨子、肉丁蓮子酒燉鴨、燕窩肥雞、雞絲、托湯雞、鮮蘑菇燉收湯雞、掛爐鴨子、燒鹿肉、燕窩鴨子八仙湯,另外還有鹿筋、豬肚羊肉等,幾乎天天如此。得順便一提的是乾隆通常一天兩頓熱飯,加上一頓點心,吃的不比咱們多,可是菜色變化不大,他老人家未必吃膩,讀者可能都要看得膩味。現代人講究的飲食均衡原則,乾隆皇帝一點也沒有遵守,天天吃雞、鴨燉菜之外,根本見不到幾樣青菜,不過照樣也活到88歲。可見一個人長壽與否,全靠基因,后天努力效果可能有限。
乾隆在位期間,多次南巡,期間偶爾會吃一點南方盛產的河蝦,至于魚蟹等,則根本未見。“聚山珍海錯,書于牌,除遠方珍異之品以時進御外,常品如雞魚羊豚等,每膳皆具,必雙”的說法,真不知從何而來?
《清稗類鈔》也記載:“高宗南巡,至常州,嘗幸天寧寺,進午膳,主僧以素肴進,食而甘之,乃笑語主僧曰,蔬食殊可口,勝鹿脯、熊掌萬萬矣。”這條目中,只有一件事情正確,乾隆下江南時,確曾住在天寧寺。但是所有膳食仍是歸御膳房備制,不可能由寺中方丈準備,也未曾吃素。
乾隆30年2月16日,乾隆途次常州,以天寧寺為行宮。當日晚膳,菜單包括肉片熏燉白菜、燕窩春筍膾五香雞、燕窩爆炒雞、掛爐鴨子、掛爐肉攢盤、象眼棋餅小饅首、雞肉餡包子,其規模與件數與在宮中時并無差異。
皇帝南巡可是大事,當差人員把安全放第一位,自然就不可能讓天寧寺的香積廚準備素食。皇帝也不會認為“蔬食可口,勝過熊掌萬倍”,不過民間言之鑿鑿,似乎江南地區百姓都因為皇上南巡,自以為能近距離觀察皇帝的生活而堅信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