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勝利閉幕,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反映時代要求,回應社會期盼,提出了眾多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形成了我國改革理論和政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決定》與黨的十八大報告一起,是指導未來5年乃至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人大工作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
《決定》全文21000余字,共16個部分、60條,內容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黨的建設等七大領域。仔細研讀《決定》,其中每一個部分、每一個領域甚至每一條都與人大工作密切相關,特別是《決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中國”、“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等重大戰略論斷,不僅深刻表明了推進人大理論與實踐創新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之一,已不再是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話題,而是一個必須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抓緊實施的緊迫任務,而且意味著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與實踐創新,主要不是某種具體程序或細枝末節的優化改良,而是著重于健全或創設人大的立法、監督、決定重大事項、聯系人民群眾、協商民主等制度機制。而做到這點的關鍵一招,就是要加強人大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重大問題的分析研究,并在分析研究中逐步探索形成以研究報告或調研報告為主要載體的非法定性重量級人大意見發布形式,鄭重權威地向社會傳遞人大對經濟社會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成果和對策意見。
加強人大對重大問題的分析研究,看起來不過是人大工作項目的調整變化,比如增加人大聽取“一府兩院”重大事項報告的次數、組織有關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等,其實并非如此簡單。從根本上說,加強人大對重大問題的分析研究,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人大工作的兩大改變。一是要改變將人大工作創新與人大依法履職對立起來的思想。一段時間以來,有種觀點認為,人大職權具有法定性,人大工作只要依法履職即可,不宜強調人大工作創新,更不用說人大制度創新。實踐證明,這種思想和行為堵塞了人大理論和實踐創新的空間,抑制了人大職能作用的發揮,對法治中國建設也造成了負面影響,必須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適時加以革新。二是要改變將人大工作形式與工作內容孤立起來的做法。突出表現為在立法工作中,偏好程序、方式、方法等微觀環節的增減去留和法律法規的技術表達,而對于通過立法深入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繼而以立法決策和法律規則的形式有效解決矛盾和問題,體現不夠;在監督工作中,有意無意地將人大監督與審議、詢問、質詢、執法檢查等監督方式等同起來,經常在剛性與柔性監督中猶豫不決,從而放松了對監督效果的應有追求。其實,監督方式的選擇固然必要,但其重要性遠遜于監督目的、內容和重點的合理確定,因為再好的監督形式如果脫離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監督對象的工作重心,也會由于無的放矢或不得要領而難以讓監督對象心悅誠服,并使監督實效折扣有加。而所有這些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在改變中加強人大對經濟社會各方面重大問題的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重大問題中更好推動人大理論與實踐創新。
最近,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在黨組專題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時指出,明年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市人大常委會要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來思考人大工作,緊緊圍繞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要求來思考人大工作,緊緊圍繞市委改革發展工作的大局來思考人大工作,緊緊圍繞提高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會的履職能力來思考人大工作,切實將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到常委會工作的各個方面,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發揮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學習、貫徹、思考、創新,市人大常委會正以自己的方式將人大對大局大事的研究把握推向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