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你八年時間,你能干什么?嘉定區人大代表、嘉定工業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集團公司董事長郁建華,卻用這段有限的時間,在嘉定工業區7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導了一場令人矚目的發展變遷。八年間,嘉定工業區經濟實力與日俱增、產業結構深刻調整、園區面貌持續優化、群眾生活更加富庶,這座地處上海西北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傳統工業區如今已成為上海發展得最快最好的產業園之一。
推進舊區改造,
既要“面子”更重“里子”
“真是要感謝工業區,感謝郁書記!”距離2013年春節還有不到十天時間,家住婁塘老鎮區南新路466弄小區的袁正文正在忙活著搬“新家”。逢新年搬“新家”,其喜悅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就在兩個月前,袁正文剛剛花了四萬塊錢把位于466弄的兩室戶老房子重新裝修了一下,老房頓時有了“新家”的感覺。袁正文說,466弄小區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初,自己一直想把老房子重新裝修一下,但苦于房子墻體滲水、管道不暢,只得作罷。而就在2012年底,466弄舊小區綜合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袁正文和其他300多戶居民擔心的問題得到了“一攬子”解決。
在工業區轄區內,類似南新路466弄的老小區為數不少。這些居民小區因為設計缺陷,加上時間已久,不少房子漏水,小區道路狹窄,停車泊位緊張,滋生出不少矛盾。為了幫群眾改善生活環境,從2006年起,郁建華開始力推舊小區綜合改造這一民生實事工程。2006年至今的7年時間里,每年都有一批舊小區得到改造,目前已改造完成的舊小區達到18個,工業區本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近億元。
和一般的舊小區“穿衣戴帽”式的改造不同,工業區舊小區綜合改造工程不僅要“面子”更要“里子”:除了粉刷立面、平改坡外,還補種綠化,拓寬道路,新裝路燈,加遮雨棚,等于是換了“內膽”。投入資金自然也就大幅增加,但郁建華說“為群眾辦實事,多花錢值得?!?/p>
在他的主導下,園區就業、保障、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各項民生實事項目深入實施:北區兩萬多名農村退休老人落實了鎮保待遇,晚年生活更有保障;農村地區路橋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村民不再為出行煩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用了幾十年的舊址中搬出,軟硬件水平大幅提升;朱橋學校、朱橋幼兒園告別簡陋校舍,娃娃們讀書學習的環境徹底改觀……
據統計,近年來,嘉定工業區每年用于民生方面的資金占到了本級財政的近一半,盡管每年園區財力不斷提升,但這一支出比例只有提高從未降低。
關注出行難,
讓居民出行更便捷
作為嘉定工業區的主要領導,郁建華心里揣的是群眾,而作為嘉定區人大代表,郁建華想的最多的也是群眾。他訪選民、問需求、聽意見,深入調研、馬不停蹄。對于一些工業區自身難以解決同時又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他一一記錄在案,并在人代會期間以代表書面意見的形式積極為群眾“鼓與呼”,盡力促成問題解決。
2009年底,郁建華在走訪調研中聽到不少居民和職工反映:軌道交通11號線已開通試運行,但工業區北區公交線路卻仍然只有嘉朱線、嘉朱專線和嘉陸線“老三樣”,而且班次間隔時間太長,出行非常不便。對于這一意見,郁建華非常重視,他隨后在人代會上提出書面意見,希望完善北區公交配套、改善居民出行條件。同時他還積極與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協調,爭取支持。2010年上半年,嘉定7路、嘉定8路、嘉定51路三條新的公交線路相繼開通,工業區北區公交配套水平得到極大提升,當地居民和企業職工出行條件大為改善。在他的協調下,職能部門還對有關線路作了進一步優化,班次間隔時間也普遍縮短了三分之一以上。
群眾有所呼,代表有所應。正是秉承著這樣的理念,郁建華認真履行著代表職責,并先后促成了一批攸關群眾利益問題的解決。郁建華表示:“嘉定區人大代表和嘉定工業區的‘當家人’盡管是兩種不同的職務,但在謀民利、惠民生、紓民困上卻是殊途同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