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以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再次迎來了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考察上海期間,提出要鼓勵和支持上海積極大膽探索,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將為上海金融市場改革創新提供載體、搭建平臺,對于推動上海金融市場先行先試、加快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要認真把握上海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要歷史機遇,積極適應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等宏觀金融改革不斷推進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加大政策優惠力度,加快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優化市場運行機制,豐富交易產品,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上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經過多年發展,上海已形成包括股票、債券、商品期貨、金融期貨、外匯、貨幣、黃金以及場外衍生品等在內的全國性金融市場體系,成為國際上少數幾個市場體系比較完備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上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包括:股票市場建設有序推進;債券市場規模顯著擴大;期貨市場穩步發展;外匯市場發展勢頭良好;貨幣市場運行穩健;黃金市場平穩發展。
此外,上海清算所清算功能不斷拓展,日前正式推出了人民幣遠期運費協議中央對手清算業務。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穩步發展,多層次股票市場建設有序推進。保險交易所、票據交易市場、信托受益權轉讓市場等新型市場建設穩步進行,上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上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仍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和挑戰
(一)上海金融市場體系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上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還存在一些薄弱的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衍生品市場發展滯后,市場結構體系有待進一步優化。二是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較低,國際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金融市場還存在一些分割現象,互聯互通有待進一步推進。四是品種創新自主性受限,交易所主體地位有待進一步增強。五是市場組織自身活力不足,交易所治理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上海金融市場面臨著來自海外市場的激烈競爭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金融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人民幣資產吸引力顯著增強,境外金融中心積極開發基于我國基礎金融資產的各類產品和業務,上海金融市場面臨激烈競爭。
一是香港積極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二是新加坡相關品種影響力迅速提升。此外,倫敦交易所已向中國證監會提出開發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和期權類衍生品的請求;CME積極開展離岸人民幣期貨業務;納斯達克OMX、南非和巴西等海外市場也都先后推出了人民幣外匯期貨合約。
有關對策和建議
(一)上海成立金融市場重大品種創新推進小組,充分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部級協調機制作用,推動建立市場導向的品種創新機制,加快推出一批重大創新品種
建議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下單獨成立金融市場重大品種創新推進小組。該小組宜為常設性機構,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部際協調機制各組成部委保持密切的溝通和聯系。其主要工作任務包括:
一是積極推動金融市場創新品種上市審批機制改革。進一步明確產品上市審批的領域和邊界,推動監管部門簡政放權、主體歸位,減少政府對微觀金融活動的干預。
二是積極幫助上海金融市場開展重大品種創新,協調解決上海金融市場在重大品種創新時遇到的瓶頸問題。
(二)充分發揮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功能,探索在試驗區內發展離岸金融市場,服務區內外各類外向型企業發展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時期、新形勢下上海加快改革創新,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依托。試驗區是境內外資本、貨物、信息聯通的重要紐帶,具有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特殊優勢。
一是探索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成立上海貨幣交易所,開展外匯期貨等離岸業務。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推進貿易自由必然要求貨幣的自由,需要在區內推進匯率市場化、資本項目可兌換等配套改革舉措。試驗區內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將對區內外貿企業、相關制造業的經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可以借鑒美國等國家外匯期貨市場發展經驗,由中金所、外匯交易中心等單位合作,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成立“上海貨幣交易所”,針對試驗區內的外貿、航運、外向型制造業以及境外相關企業實際需求,開展外匯期貨交易。未來,隨著離岸金融市場不斷發展,“上海貨幣交易所”還可以推出債券和利率類的衍生產品,滿足區內各類企業以及境外相關企業的多樣化需求。
二是積極探索在試驗區內開辦區內企業和境外企業股份掛牌轉讓系統。可以充分發揮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放優勢,積極探索在試驗區內推進國際板建設。初期,可以采取場外市場方式,通過開辦區內企業和境外企業股份掛牌轉讓系統,吸引符合條件的跨國企業在區內掛牌。待條件成熟后,由試驗區內掛牌轉讓系統轉板至上海證券交易所,最終形成在岸市場的股票國際板。
三是積極推進在試驗區內建立市場導向性的金融創新機制。一方面,上海要積極爭取有利的自貿區頂層設計方案,最大限度地賦予試驗區內市場主體創新自主性,營造可以與香港和新加坡等金融中心相媲美的創新條件和環境。另一方面,推動在滬金融市場和大型金融機構在試驗區內以子公司等形式開展業務,增強機構監管隔離性,進一步提高金融創新靈活性。
此外,可以積極爭取跨境人民幣清算中心等重要金融基礎設施落戶試驗區,進一步增強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貿易開放樞紐、資本流動樞紐、金融服務樞紐的競爭能力。
(三)積極呼吁推動在上海建立金融期貨機構板市場
具體推進路徑可以是:先由相關市場搭建衍生品電子集中交易平臺,在平臺上有序推出一系列標準化產品,為合格機構投資者提供包括股指類、利率類、外匯類在內的各種產品的交易、清算服務。
(四)進一步推動上海基礎金融市場創新發展,不斷提升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效率和效果
一是積極推進多層次股票市場建設,服務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繼續推進上海藍籌股市場建設,加大跨市場、跨境ETF等產品創新力度,擴大融資融券、大宗交易等創新業務范圍,牢固樹立股票市場主板地位。適時推出國際板,吸引跨國企業來滬上市,有效增強上海金融市場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發展上海股權托管交易市場,支持其發展金融綜合服務,打造股權交易平臺、LP份額交易平臺、金融理財產品交易、收購兼并平臺、銀行融資對接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全面的融資服務。
二是大力發展上海債券市場,優化我國直接融資結構。積極推進改變“大股小債”格局,充分發揮上海債券市場各項功能,不斷提升債券融資在直接融資中的比重。繼續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與交易所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積極拓展商業銀行參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繼續推進債券質押、報價回購和約定購回等創新交易方式。
三是穩步推進上海貨幣和外匯市場建設,促進上海成為人民幣產品價格中心。繼續擴大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參與群體,結合人民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進展,推進銀行間貨幣市場和交易所回購市場互聯互通,繼續推動外匯市場品種創新,不斷增強Shi—bor、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等關鍵價格的全球主導地位。
(五)進一步完善上海金融發展環境,繼續做好綜合配套服務
一是進一步優化稅收環境,有效降低上海金融稅負。稅收環境是影響金融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可以充分利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契機,積極探索開展包括金融交易相關稅收在內的金融稅制改革先行先試,促進上海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稅收環境。
二是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好綜合配套服務。金融市場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和技術。金融市場需要不斷吸引各類高素質人才參與市場建設,也需要在技術系統、保障設施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上海可以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金融市場人才引進、信息技術系統建設、災備中心建設等方面為各類金融市場提供更多的支持,推動上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