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對本月上旬上海新聞熱詞進行排行的話,“法治政府”一詞無疑會名列前茅。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法治政府建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1月6日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關于2013年至2017年本市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本屆政府在五年任期內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和任務,力爭5年內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當好中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科學發展先行者。
簡政放權,政府、市場和社會“歸位”
《意見》規定了一個總體目標、四個突破重點、三十項主要任務。其中總體目標突出強調要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為此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改革核心,以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常抓不懈。
轉變政府職能,專家指出,關鍵之一在于把權力“越位”和“缺位”的問題解決好,理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市場、社會能做好的事情上,不“越位”。在保障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務、監管違法行為等方面,不“缺位”。
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現階段,簡政放權是其重點。簡政放權,就是向市場放權、為企業松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把原本屬于老百姓、屬于市場主體的權利還給他們。據悉,從2001年至今,上海共開展了六次行政審批清理工作,共取消、調整2237項行政審批事項。同時,還加大行政收費清理力度。據市監察局副局長王玉介紹,5年來,共取消和停止行政事業性收費368項,為企業減負60多億元。
另外,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上海推出了“兩個率先”。率先在全國推出行政審批標準化管理,通過“目錄管理”“業務手冊”“辦事指南”“網上審批”“數據共享”“效能監察”六要素,規范了行政審批行為、提高了辦事效率。率先在全國開展了行政審批評估評審的改革,對交通、環保等本不屬于政府行為但又影響企業行政審批的方面同步進行了專項改革,有力地加快了一些產業項目的落地,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又加大了行政審批行為公開的力度。
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除了減少不合理的行政審批外,《意見》還提出了繼續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以及推進政府信息公開以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共7項主要任務。
信息公開,政府治理與社會治理并舉
《意見》指出了四個突破重點:一是政府職能轉變取得突破,二是行政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三是公眾參與機制能夠有效運行,四是政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其中,公眾參與機制要求以走群眾路線為切入點,有效保障公民、法人、社會組織實現其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這幾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對財政信息公開,特別是“三公”經費公開給予高度重視,相關工作邁出了重要步伐。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曹扶生介紹,到今年市級預算單位公開“三公”經費的部門已經達到93家,除了市政府相關部門以外,還涵蓋了黨委、人大、政協以及社會團體,而且除了市級層面的“三公”經費公開以外,上海也在積極推動區縣等基層政府及部門的“三公”經費。他進一步表示:“上海市政府將繼續花大力氣推進‘三公’經費的主動公開。一方面在2014年實現市、區縣和鄉鎮三級政府‘三公’經費全面公開這一目標;另一方面還要深化公開的內容,細化公開信息,讓普通百姓看得懂這些信息,從而方便公眾監督。”
另外,對于城市管理頑癥的治理,積極鼓勵公眾參與。市建設交通委秘書長戴曉堅表示,首先需要依法管理和規范執法;第二要有群眾參與,因為這些頑癥點多面廣,需要更多的群眾為我們獻計獻策。對亂設攤、施工擾民、渣土亂倒、小廣告和違法搭建等老百姓反映比較多的城市頑癥問題,積極回應處理。比如對施工擾民問題,一方面要求施工單位多為周邊的老百姓想一想。另一方面,制定相關規定,要求施工過程減少擾民。如周末的時候,要求推遲早晨開始施工的時間。再如窨井蓋缺失,接到投訴后,要在2小時之內加以處置,針對渣土亂倒,有一件查處一件,快速處置,贏得市民認可。
在依法管理中,上海的一個創舉就是要建立托底機制。戴曉堅說,現在我們在處理一些問題當中,存在部門職責交叉、管理重疊現象,市民無法知道問題到底是誰分工負責的。為了能盡快地處置,都要求建立托底機制。如窨井蓋問題,隨著上海城市發展,窨井蓋的種類從過去排水井蓋等比較少的類別到現在有10多類,涉及近20家權屬部門,達到469萬只,一旦發生問題,在一時沒有確定處置部門之前,就由路政部門進行相關的托底處置,先解決后分清責任。再比如對一些違法搭建而又拒不整改的建筑,就在交易平臺上限制其進行交易;對實施這些違法搭建的人員建立黑名單制度;同時對執法管理人員,也要進行嚴格管理,對推諉、消極執法和效率低下的執行部門和個人都要依法問責。
法大于天,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促改革
《意見》歸納了三十項主要任務,包括轉變政府職能、規范行政決策、提高政府立法質量、提高行政執法規范度和執行力、強化行政監督、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等七個方面。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方面,《意見》明確了建立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和任職考察制度,以及開展公務員依法行政專題培訓等2項主要任務。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系教授唐堯表示,在不少地方政府思維之中,按法律程序辦事,是有礙經濟發展的。“例如拆遷方案的制定,為避免糾紛,地方政府可事先聽取民意,舉行聽證,邀請專家論證等等,在拆遷過程中,也應鼓勵公民啟用行政救濟,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但這些都需要時間,而為數不少的政府官員認為,這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的效率。”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也認為,地方政府要反省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如何兼顧,“法律大于天”的觀念必須樹立。另一方面,要更強調法律的執行,對違法的行政行為都必須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市政府法制辦主任劉華也表示,以往行政機關想推動一項改革,如果遇到國家有法律法規,地方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在有障礙的情況下,就可能要么是直接違反規定,要么是變相地違反規定,即“破法改革”。她說,這樣的一種改革實際上雖然動機是好的,但是效果是不好的,不利于社會穩定。所以最好的改革,是用法治思維和法治路徑來進行的改革,一定是遵循法治路徑。如果在改革前期調研中發現這個問題涉及到國家制度,特別是地方的法規制度的障礙時,要提出修法的訴求,先修法后改革。這次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全國人大為此專門作出決定,暫停外資“三法”中的相關規定在自貿區的實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就是法治思維、法治模式。
攻關不怕堅,改革莫畏難。上海作為排頭兵和先行者,有責任也要有膽量,勇闖改革“深水區”,要一鼓作氣,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持續不懈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打好這場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