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2012年是我區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自治區黨委、政府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采取一系列應對經濟下行的政策措施,全區經濟發展實現了緩中企穩、穩中有進。
(一)農牧業獲得較好收成
一是糧食生產獲得大豐收。全年糧食產量505.7億斤,創歷史新高。二是畜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全區肉類總產量249萬噸,增長4.8%;牛奶產量910.2萬噸,增長0.2%;禽蛋產量54.5萬噸,增長3.8%。三是大宗農畜產品價格不同程度上漲。玉米價格同比上漲10.1%,大豆上漲15.8%,牛肉上漲35.4%,羊肉上漲8.2%,蔬菜上漲4.3%,為農牧民增收奠定了較好基礎。
(二)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化工和有色實現快速發展,分別增長17.7%和20.8%,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率2.9個和6個百分點。能源和鋼鐵等傳統產業增速放緩,能源工業增長14.4%,增速同比回落5.5個百分點;鋼鐵工業增長8.5%,回落11.3個百分點。節能減排工作穩步推進,全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三)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
一是投資總量實現平穩增長,全區5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萬億元,增長20.4%。二是工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化工、有色、裝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63.1%、40.9%和43.3%,三個行業累計完成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42.8%,比上年同期提高6.5個百分點。三是第三產業投資增幅下降,第三產業完成投資5821.9億元,增長13%,比上年降低14.9個百分點。其中,金融業投資下降35.4%,鐵路運輸業下降18%,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21.7%。
(四)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是沿黃沿線經濟帶建設深入推進。22個重點工業園區、集中區實現工業總產值7236億元,增長12.6%,占西部地區工業園區的81%。二是東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五盟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8%,高于全區平均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3%,高于全區平均2.9個百分點;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21.3%,高于全區平均10.9個百分點。三是區域合作不斷深入。全區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2722項,引進國內(區外)資金3514.1億元,增長17.1%。從投資領域看,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較快,分別增長45.6%和61.8%,電力、交通運輸和房地產等行業的到位資金均不同程度下降。
(五)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50元,增長13.4%。其中,工資性收入16872.6元,增長14.2%,帶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3個百分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7611.3元,增長14.6%。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人均分別達到4689.1元和1459.1元,增長11.2%和11.3%。支農惠農力度加大帶動農牧民轉移性收入大幅增加,人均轉移性收入達到1140.2元,增長47%。
(六)各項民生工作扎實推進
一是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全區城鎮新增就業26.5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0.2萬人,安置就業困難人員6.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7%。二是社會保障標準大幅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每月增加220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月人均分別提高58元和46元。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加快。全年新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29.3萬套,完成農村牧區危房改造16.75萬戶。四是社會事業進一步加強。全面實施高中階段“兩免”教育,惠及83.6萬名高中階段在校學生。校安工程實現全覆蓋,累計投入資金236億元,竣工1852萬平方米。基本醫療保障不斷完善,三項基本醫保參保人數2200.9萬人,比上年增加53.5萬人,參保率達到95%。
2012年以來,受國際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我區多數經濟指標增速出現了較大幅度回落:一是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比上年降低2.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8%,降低4.2個百分點。二是企業效益增速大幅回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4%,降低46.8個百分點。三是財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10.4%,降低19.7個百分點。四是需求增長速度顯著回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回落3.1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速回落41.8個百分點。
五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區上下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復雜變化,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發展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績。
2008-2012年,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1%,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4.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1%,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3.2%和14%。五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區發展改革系統的同志們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各項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
(一)認真履行參謀助手職能,切實加強重大問題研究
緊緊圍繞調結構、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諧,積極搞調研、提建議、編規劃、抓落實,較好地履行了參謀助手職能。
全力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爭取國家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和貫徹落實《若干意見》部委分工方案,積極對接國務院各部門,目前已有33個部委出臺具體支持政策。配合國家編制完成《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爭取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兩盟市的11個旗市區納入規劃實施范圍。2009年向國家提出建立草原生態恢復補償機制建議,2011年國家啟動草原生態獎補機制,每年撥付我區補助獎勵資金40多億元,惠及農牧民119.5萬戶。
強化經濟形勢監測分析。密切關注經濟發展動態和趨勢,按月監測經濟運行情況,五年共完成60期經濟形勢分析報告,為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參考和依據。2011年提出控制煤炭產能,形成產業結構調整倒逼機制的建議,得到黨委、政府采納。2012年,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研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大部分建議被納入《自治區關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
堅持規劃導向和法制保障。開展了“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和總結工作。編制完成“十二五”規劃綱要和39個“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其中35個自治區政府已頒布實施。立法工作取得新進展,推動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辦法》、《內蒙古自治區價格監測規定》等法規、規章。全面梳理了行政職能事項及其依據,從制度上解決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問題。
加強重大問題調查研究。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完成了《自治區物流業情況報告》等多個專項研究報告。特別是2012年下半年,組織開展了“保增長、下基層、抓項目、促發展”調研活動,深入全區所有盟市、旗縣實地考察,形成調研報告上報自治區黨委、政府,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完成的《自治區奶牛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和《自治區“菜籃子”建設調研報告》,引起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重視,爭取2013年預算內資金增加1億元專項用于奶牛標準化和“菜籃子”工程建設。
(二)努力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快重點項目實施進度
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切實加強重大項目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一是積極爭取中央投資。加強與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溝通聯系,五年累計爭取中央各類建設資金640億元,其中擴大內需投資229億元。二是積極推動股權投資規范發展。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股權投資企業和股權投資管理機構管理辦法》,爭取國家批準設立了內蒙古新能源和節能環保創業投資基金。三是積極做好企業債券發行協調工作。成功爭取將我區納入全國中小企業私募債券試點范圍,自治區首支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獲準發行。2008年以來,累計爭取發行企業債券26期,總規模302.4億元。四是創造民間投資發展條件。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從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創新民間投資方式、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創造有利于民間投資的良好環境、加強對民間投資的指導與服務等五個方面提出了27條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生態方面,相繼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東北黑土區保護和黃土高原淤地壩試點等一批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生態治理總規模達到1.7億畝。交通方面,爭取國家審批重大交通項目55個,累計新增公路里程2.5萬公里、鐵路里程3780公里、機場3個。能源方面,爭取國家核準電源點項目22個(容量1695.6萬千瓦),500千伏輸變電項目25個,煤炭礦區總體規劃18個,煤礦項目40個(規模2.4億噸)。國家能源局已同意開展錫盟至南京特高壓輸電通道前期論證工作。水利方面,實施了河套灌區等14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建成了綽勒、紅花爾基、三座店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開工建設海勃灣水利樞紐、黃河內蒙古段近期防洪等重大水利工程。五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累計增加550萬畝。
切實加強項目管理。制定了《基本建設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加快項目審批辦理速度。加強項目檢查和稽察,配合國家和自治區檢查組、稽察辦等部門,對中央擴大內需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開展了檢查和稽察。加大項目前期工作力度,儲備“十二五”重點項目6738個,投資總規模8.6萬億元。
(三)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奠定發展方式轉變的產業基礎
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強政策引導,推進產業多元、延伸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加強農牧業的基礎地位。實施了百億斤糧食增產、畜牧業“雙百千萬”高產創建、“菜籃子”等一批重點工程,農牧業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累計建設高產穩產農田232.7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0億斤。支持建設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894處、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572處、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41處,牲畜總頭數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設施蔬菜面積由2007年的60萬畝提高到目前的180萬畝,年均增加24萬畝。二是推動延伸煤電產業鏈條。爭取將我區列為國家煤炭深加工試驗示范基地,中天合創煤炭深加工綜合利用等3個投資規模超百億元的重大項目列入國家煤炭深加工“十二五”規劃。三是突出發展風電等新能源。爭取國家將蒙西、蒙東列入國家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截至2012年底,全區風電裝機規模達到1670萬千瓦,居全國第一,約占全國的1/3。四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實施意見》等,推進高鋁煤炭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研究制定《內蒙古云計算產業發展規劃》,呼包鄂、赤峰地區一批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已經落地建設。五是加快發展服務業。制定《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編制了現代物流業和服務業集聚區發展規劃。六是扎實推進節能減排。五年累計關停小火電裝機108萬千瓦,淘汰煤炭產能2000萬噸、鋼鐵1172萬噸、焦炭1211萬噸、鐵合金127萬噸、電石186萬噸、水泥1592萬噸。實施了一批節能、節水技術改造工程,推行燃煤電廠和工業鍋爐除塵脫硫,提高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水平,建設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企業)52個。
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優化西部地區產業布局。著力打造以呼包鄂為核心的西部經濟區,牽頭編制完成《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和詳規,爭取到國家沿黃沿線專項資金8億元。推動東部盟市加快發展。制定了《關于進一步落實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和《內蒙古東部盟市重點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完成《內蒙古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爭取將11個小城鎮、1個城市列入國家小城鎮改革試點,我區城鎮化率由2007年的50.1%提高到2012年的57.7%。
(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內在活力
加強改革開放總體指導和綜合協調,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穩步推進各項改革。一是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步伐。修訂《自治區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除國家明確要求由自治區核準備案的項目外,其他一律下放到盟市核準備案,共下放核準類9項,備案類億元以上項目基本下放。推進政府投資非經營性項目代建制,已對內蒙古科技館新館、內蒙古演藝中心等項目實施了代建制。二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會同有關部門,大力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三年醫改重點任務基本完成,基本醫保政府補助標準由2009年的8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全區1574個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26所公立醫院開展改革試點。三是穩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基本實現蒙西、蒙東電網城鄉各類用電同網同價,每年為農村牧區減少電費支出約10億元。出臺實施居民生活用電階梯電價政策。基本實現工商用水同價。制定《自治區煤炭價格調節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累計征收入庫近300億元。四是加快推動資源型城市改革。確定鄂爾多斯市為自治區資源型城市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爭取國家將烏海市、阿爾山市、包頭市石拐區確定為資源枯竭城市試點,牙克石市、根河市、額爾古納市、扎蘭屯市、鄂倫春自治旗列為參照執行資源枯竭城市政策地區。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
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努力提高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水平。2008年以來,累計引進國內(區外)資金1.5萬億元,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達到145.8億美元。大力深化區域合作,建立東北四省區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制度,先后與東三省、京津冀晉等16個省區簽訂合作協議,與浙江省研究共建產業轉移示范園區。京蒙對口幫扶機制全面建立,由北京市16個區縣對口幫扶赤峰、烏蘭察布兩市16個旗縣,實施幫扶項目70個,總投資6.6億元。河北曹妃甸臨港產業園和港口項目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制定完成園區總體規劃、港口工可研、企業入園政策等。加快推進沿邊開發開放步伐,提高對俄對蒙開放水平,爭取滿洲里市和二連浩特市成為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
(五)加強價格和收費管理,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進一步加強價格調控管理,清理規范收費秩序,切實關注低收入群體生活,努力保持物價基本穩定。
加強價格調控和管理。出臺《關于對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務實行臨時干預措施的實施辦法》,采取電煤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執行市場交易電煤最高限價。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和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政策,實施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對蔬菜生產和流通環節的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實行優惠價格。出臺《關于加強市場流通費用管理的通知》,對政府參與投資建設的農貿市場和超市的收費,以及政府投資建設或給予補貼的平價商店、超市中銷售的農副產品價格,實施政府指導價或政府定價管理。完善市場價格異常波動應急機制,制定《突發市場價格異常波動價格工作應急預案》。加強重要商品監管和監測預警,制定《農副產品市場價格監管實施方案》,啟動每周兩報農副產品應急價格監測制度,開展雜糧、藥品、節假日市場價格檢查。
清理和規范收費秩序。圍繞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開展醫療、教育、涉農涉牧等價格專項檢查。制定《降低流通費用綜合實施方案》,全面清理了公路超期收費、通行費偏高等違規及不合理收費,降低了鐵路物流服務費,取消了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取的各種不合理收費。2008年以來,累計查處價格違法案件3026件,實行經濟制裁1.2億元。取消自治區權限收費項目173項,每年為社會和企業減負5億元左右。
加大低收入居民補貼力度。2010年,對城鄉低保對象、五保供養對象、重點優撫對象和孤兒實施價格臨時補貼政策,惠及221.3萬人,補貼資金3.96億元。2011年,建立低收入居民生活臨時補貼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到目前為止,已兩次啟動聯動機制,補貼資金8.3億元,惠及232萬人。
(六)加強民生和社會工作,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事業建設,使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人民。
推進民生工程建設。一是認真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發揮政府投資、重大項目建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努力增加就業崗位。2010年以來累計支持37個旗縣市區、148個鄉鎮蘇木的基層就業和社保服務設施建設。二是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先后啟動實施了九項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計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130萬套,完成農村牧區危房改造31.7萬戶。三是著力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累計新改建農村牧區公路7.3萬公里、35千伏以上變電站610座、35千伏以上線路1.3萬公里,解決了5.7萬戶農牧戶通電問題,全區行政村通電率達到100%。累計建設各類飲水安全工程6737處,解決了598萬農村牧區居民和19.6萬在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全區78個旗縣(農場局)建設戶用沼氣42.1萬戶,新增受益農牧民126萬人。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教育方面,實施了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特殊教育學校建設、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教育基礎薄弱旗縣普通高中、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等一批教育重點工程。支持建設農村牧區幼兒園71所,建設改造農村中小學169所,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老師周轉宿舍68所,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71所,高校5所,特殊教育學校40所。衛生方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爭取國家支持90個縣級醫院、352個鄉鎮衛生院、1210個村衛生室和12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改造和建設。文化方面,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少數民族新聞出版東風工程,組織建設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地保護、搶救性文物保護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建設了883個鄉鎮文化站、21項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地及搶救性文物保護項目。全面推進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實行免費開放,25個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列入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元上都申遺獲得成功,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治區黨委九屆五次全委會議提出,2013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的要求部署,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縣域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上有新作為新突破,在加強民生保障、促進社會和諧上有新舉措新成效,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改革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的決策部署,準確把握宏觀政策取向和經濟工作主要任務,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動力。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我們要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提質增效這一中心,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促進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