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選取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左右的國家與我區進行比較分析,
并根據國際通用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得出我區所處的發展階段及相關結論
一、主要指標比較分析
本報告選取俄羅斯、巴西、土耳其和南非四個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左右的國家,針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資源環境和科技教育四個方面的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一)指標選取
根據內蒙古特定的歷史和現實因素,“十二五”時期所涉及的發展指標,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選取以下指標進行比較。
經濟發展: 選取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農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個指標。
人民生活: 選取城鎮化率、城鎮登記失業率、公共醫療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機動車(每千人)擁有量4個指標。
資源環境: 選取能源使用量(人均千克石油當量)、每1000美元GDP單位能源使用量(千克石油當量)2個指標。
科學教育:選取每百萬人中研發技術人員數量、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每萬人發明專利權3個指標。
(二)比較分析
1.經濟發展。內蒙古GDP總量在所比較的國家里較小,人均GDP較少,但內蒙古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產業結構方面,內蒙古經濟的第一、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小。拉動經濟發展方面,內蒙古主要靠固定資產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所比較的國家依靠投資、消費和創新多輪驅動。
2.人民生活。內蒙古在總人口、城鎮化率、公共醫療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機動車每千人擁有量四個指標中落后于所比較的國家;城鎮登記失業率方面好于所比較的國家。
3.資源環境。內蒙古在資源環境方面,所比較的指標明顯高于其他國家,這與我區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有關,而其他所比較國家產業發展相對均衡。
4.科技教育。在每百萬人中研發技術人員的數量、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指標上,內蒙古落后于所比較的國家。在每萬人發明專利授予權這個指標上,內蒙古強于土耳其,與其他國家相差不大。
從以上四個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內蒙古發展速度最快,但產業結構需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社會事業方面發展相對緩慢,城市發展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資源環境方面,需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在科技教育方面,需加大對科學技術研發和應用的人力、物力投入,積極構建“創新型內蒙古”。
表1 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與相關國家主要指標比較表
注:1、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統計數據; 2、表中美元按2010年匯率折算。
二、內蒙古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結論
對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從總量和結構兩個角度來分析。總量指標通常選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結構指標通常選擇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鄉結構等。為了便于與國際其他國家的比較,我們采用國際上通行的“世界銀行收入標準”和錢納里劃分標準作為經濟發展階段判定依據。
1.按世界銀行標準判斷
世界銀行是按人均國民總收入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組,把世界各國分為低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但是人均國民總收入的標準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進行調整的。世界銀行最新公布的是2008年收入分組標準:低于97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間為下中等收入國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間為上中等收入國家,高于1190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表2)。
表2 世界銀行收入標準分組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報告。
2010年,內蒙古人均GDP為5160美元(按2008年美元匯率折算),參照世界銀行2008年劃分標準,我區處于上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從發達國家(地區)的發展歷程來看,人均GDP從5000美元到突破10000美元需要的時間一般是4到8年。從我區近年的人均GDP增速看,也是比較符合這一規律的,預計2014年我區人均GDP將突破一萬美元(2008年美元匯率)。
表3 部分國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至進入10000美元起迄時間
盡管我區人均GDP已經超過上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但是與高收入國家的發展水平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我區目前人均GDP指標的發展水平大致相當于歐美發達國家70年代后期、日本80年代中期,以及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水平,我區的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
2.錢納里經濟增長階段判斷
錢納里把經濟增長理解為經濟結構的全面轉變,提出了“標準工業化結構轉換模式”。依據人均GDP收入水平將不發達經濟到成熟工業經濟的整個經濟增長和結構轉變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初級生產階段、工業化階段、發達經濟階段。
人均GDP水平越高,工業化程度越高,不同年代人均GDP標準有所不同(表4)。
表4 錢納里人均經濟總量與經濟發展階段關系
2010年,我區人均GDP為4050美元(2007年美元),對照2007年的人均經濟總量標準,我區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中級階段,即標準模式的第3時期,也稱為工業化中期階段。
3.結構指標評價
按照錢納里理論,工業化階段是經濟結構變化最為劇烈的階段,可通過工業化不同階段經濟結構的變動規律及其標志值來判斷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一般而言,體現經濟發展階段特征的結構性指標主要有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工業內部結構、消費結構、外貿結構、城市化水平等。我區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結構指標也出現了大幅度變動,呈現出明顯的升級趨勢。我們運用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市化水平來考量我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1)從產業結構角度分析
產業結構是反映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指標。2010年,我區三次產業比重結構為9.4:54.5:36.1。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等人的工業化階段劃分標準,我區經濟已經進入到工業化成熟期。
表5 西蒙·庫茲涅茲三次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階段關系
資料來源:西蒙·庫茲涅茲,《各國的經濟增長》,商務印書館,1985年。
(2)從就業結構角度分析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就業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開始上升。該定理通過工業化過程中勞動力由生產率低的部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的轉移,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錢納里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工業化初級、中級、高級階段以及后工業化階段,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比重的標識性數值為80%、50%、20%和10%,我區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為48: 18:34。據此判斷,我區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
(3)從城市化水平角度分析
錢納里等在研究各個國家經濟結構轉變趨勢時,曾提出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一般變動模式,即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業化的演進和產業結構的轉變,帶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在工業化前的準備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增長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間;在經濟穩定增長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2010年我區城市化率為55.5%,屬于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增長期。
表6 錢納里城市化率與經濟發展階段關系
資料來源:錢納里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1995年。
綜上所述,根據我區資源條件稟賦和產業結構單一的現狀,以及我區在全國的產業分工地位來看,我區經濟增長總體上處于工業化的中期。工業仍是支撐內蒙古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工業重化趨勢明顯,在未來的發展中,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產業組織的整合優化和主導產業的選擇仍是影響經濟發展階段轉化的重要力量。
課題組組長:包思勤 課題負責人:那艷茹
課題組成員:朱曉俊、李文杰、黃占兵、寶魯、趙杰、馮玉龍、
趙云平、司詠梅、張永軍、商顯剛、 畢力格、
哈斯、高鴻雁
執筆人:趙杰、朱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