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產業結構看,我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相對緩慢,服務業發展不足
內蒙古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15.1:45.4:39.5演進為2010年的9.4:54.5:36.1,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7.9%提高到48.1%。2011年,三次產業比重進一步演變為9.2:56.8:34??偟内厔菔牵旱谝划a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明顯提高,第三產業比重有所降低。(見表1、2)
與全國相比,2011年內蒙古第一產業比重低于全國水平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高于全國水平10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國水平1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低于全國水平9.1個百分點。(見表1、2)
與其他省市相比,2011年第一產業比重分別高于江蘇、浙江、廣東和遼寧2.9個、4.3個、4.2個和0.5個百分點,與山東持平;第二產業比重分別高于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和山東5.3個、5.5個、7個、1.6個和2.6個百分點;內蒙古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和山東8.2個、9.8個、11.2個、2.1個和2.6個百分點。2010年,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低于山東0.2個百分點,比江蘇、浙江、廣東和遼寧分別高出1個、2.2個、1.1個和0.6個百分點。(見表1、2)
表1 2005年、2010年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對比 單位: %
數據來源:內蒙古(DRC)宏觀經濟監測預測系統。
表2 2005年、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單位: %
數據來源:內蒙古、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山東統計年鑒。
二、企業結構看,我區存在大企業不強、中小企業數量少的問題,企業結構有待繼續完善
內蒙古小、中、大型企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1.5:29.8:38.8演進為2010年的37.8:35:27.2,小、中型企業總產值比重有所上升,大型企業總產值比重下降。(見表3)
與全國相比,2010年內蒙古大型企業比重低于全國5.7個百分點,中型企業總產值比重高于全國5.8個百分點,小型企業總產值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見表3)
與其他省市相比,大型企業總產值比重中,江蘇、山東分別高于我區3.9個和4個百分點;中型企業總產值比重中,低于浙江1.9個百分點;中小企業總產值比重,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山東 3.1個、7個和4.9個百分點。(見表3)
表3 2005年、2010年小、中、大型企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對比 單位:%
數據來源:內蒙古(DRC)宏觀經濟監測預測系統。
三、從居民收入結構看,我區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比重相對較高,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比重較低,養老、離退休金和社會救濟收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農牧民工資性收入比重低,表明非農就業勞動力數量相對少,對農牧民增收的貢獻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在城鎮居民收入結構方面存在的差距
2010年,城鎮居民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6.3:10.6:2.3:20.8,工資性收入比重有所下降,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收入結構逐步呈現多元化。(見表4)
與全國相比,內蒙古轉移性收入比重相對較低,2010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其他收入構成與全國基本相近。(見表4)
與其他省市相比,2010年,內蒙古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比重分別低于廣東、山東4個和6.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比重低于浙江1.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分別低于浙江和廣東2.6個和1.3個百分點;內蒙古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比重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和遼寧8.3個、1.5個和10.4個百分點。(見表4)
表4 2005年、2010年城鎮居民收入結構對比 單位: %
數據來源:內蒙古、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山東統計年鑒。
(二)在農牧民收入結構方面存在的差距
農牧民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8.7:74.4:16.9演進為2010年的14.9:66.4:18.7,工資性收入比重明顯上升,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比重小幅提高,收入結構漸趨合理。(見表5)
與全國相比,我區農牧民工資性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比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內蒙古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相對較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5個百分點。(見表5)
與其他省市相比,2010年內蒙古農牧民工資性收入比重分別低于江蘇、遼寧和山東35個、19.7個和23.6個百分點;農牧民家庭經營性收入、農牧民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比重均高于其他五個省市。(見表5)
表5 2005年、2010年農牧民收入結構對比 單位:%
數據來源:內蒙古、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山東統計年鑒。
四、從就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相對偏高,以能源、重化工為主的工業促進就業增長的作用有限,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內蒙古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比重由2005年的53.8:15.6:30.5調整為2010年的48.2:17.4:34.4。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小幅度上升,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顯著增強。(見表6)
與全國相比,內蒙古第二產業就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1.5個百分點。(見表6)
與其他省市相比,2010年內蒙古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均高于其他五個省市,其中,分別比江蘇、浙江、廣東高25.9個、32.3個和22.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均低于其他五個省市,其中,分別低于江蘇和浙江24.6個、3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廣東、遼寧1.3個、1.7個、5個和7.6個百分點,高于山東2.5個百分點。(見表6)
表6 2005年、2010年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對比 單位: %
數據來源:內蒙古(DRC)宏觀經濟監測預測系統。
五、從市政設施水平看,我區供水、供氣、公共交通、綠化、垃圾污水處理能力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與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質量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一)用水普及率
內蒙古用水普及率由2005年的83.9%提高到2010年的88%,但仍低于全國96.7%的平均水平。(見表7)
與其他省市相比,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山東 11.6個、11.8個、10.4個、10個和11.6個百分點。(見表7)
表7 2005年、2010年城市用水普及率居民對比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二)用氣普及率
內蒙古用氣普及率由2005年的68.2%提高到2010年的79.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7個百分點。(見表8)
與其他省市相比,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山東 19.8個、19.8個、16.5個、14.5個和20個百分點。(見表8)
表8 2005年、2010年城市用氣普及率居民對比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三)人均道路鋪裝面積
內蒙古人均道路鋪裝面積由2005年的10.1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14平方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8平方米。(見表9)
與其他省市相比,低于江蘇、浙江、山東7.3個、2.7個和8.2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廣東、遼寧的人均道路鋪裝面積內蒙古1.3個和3.5個百分點。(見表9)
表9 2005年、2010年城市人均道路鋪裝面積居民對比 單位:平方米
數據來源:內蒙古宏觀經濟監測預測系統。
(四)萬人擁有公交車數量
內蒙古每萬人擁有公交車數量由2005年的5.6輛提高到2010年的6.5輛,與全國水平9.7輛相比少3.2輛。(見表10)
與其他省市相比,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和山東 4.4輛、5.4輛、3輛、2.9輛和6.4輛。(見表10)
表10 2005年、2010年城市平均每萬人擁有公交車數量居民對比
單位:輛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五)城市人均綠地面積
內蒙古城市人均綠地面積由2005年的7.8提高到2010年的12.4平方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平方米。(見表11)
與其他省市相比,分別低于江蘇、廣東、山東 0.9平方米、0.9平方米和3.4平方米分別高于浙江、遼寧的城市人均綠地面積分別低于內蒙古1.3平方米和2.2平方米。(見表11)
表11 2005年、2010年城市人均綠地面積居民對比 單位:平方米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六)萬人擁有公廁數量
內蒙古每萬人擁有公廁數量由2005年的6.6輛下降到2010年的4.5座,高于全國水平1.5座。(見表12)
與其他省市相比,分別高于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山東 0.7座、0.5座、2.4座、1.5座和2.4座。(見表12)
表12 2005年、2010年城市每萬人擁有公廁數量居民對比 單位:座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七)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
內蒙古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由2005年的105.5萬噸提高到2010年的155.5萬噸。(見表13)
與其他省市相比,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山東分別是我區的10.2倍、4.1倍、11.6倍、3.8倍和5.3倍。(見表13)
表13 2005年、2010年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居民對比 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八)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內蒙古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2005年的42.7%提高到2010年的82.8%,與全國77.9%的平均水平相比,高出4.9個百分點。(見表14)
與其他省市相比,分布低于江蘇、浙江、山東 10.8個、15.5個和9.1個百分點;高于廣東、遼寧水平。(見表14)
表14 2005年、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居民對比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六、從社會結構看,我區城鎮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和收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內蒙古城鎮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222.4元提高到2010年的17647.8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23.8元。(見表15)
與其他省市相比,2009年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廣東和山東1893.1元、5440.6元、6173.3元和1527.9元,高于遼寧 2271.7元。2010年,內蒙古與江蘇、浙江的差距分別擴大到2197.6元和5988.2元。(見表15)
表15 2005年、2010年城市居民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比
單位:元
數據來源:內蒙古、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和山東統計年鑒。
七、從社會保障看,我區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主要指標滯后于其他省市,須按照“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的要求,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一)基本養老保險
內蒙古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由2005年的339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431萬人,其占城鎮人口的比重由29.9%提高到31.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與其他省市相比,分別低于2010年浙江和山東19.3個和14.8個百分點。(見表16)
(二)失業保險
內蒙古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由2005年的222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231萬人,其占城鎮人口的比重由19.6%下降到18.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2個百分點。與其他省市相比,2010年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和山東5.3個、7.2個和5.4個百分點。(見表16)
(三)基本醫療保險
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由2005年的292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886萬人,其占城鎮人口的比重由25.7%大幅提高到64.5%,但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1個百分點。與其他省市相比,2010年分布低于江蘇、山東 3.7個和7.7個百分點。(見表16)
(四)生育保險
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由2005年的105.7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233.9萬人,其占城鎮人口的比重由9.3%提高到1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4個百分點。與其他省市相比,2010年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和山東 5.8個、8.7個和3.2個百分點。(見表16)
(五)工傷保險
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由2005年的106.6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207.5萬人,其占城鎮人口的比重由9.4%提高到15.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個百分點。與其他省市相比,2010年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和山東 10.2個、28.9個和16.5個百分點。(見表16)
表16 2005年、2010年社會保障情況居民對比 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各類社會保險的參保比重均以各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比本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口計算得到。
八、從財政支出結構看,我區一般公共服務、教育、科學技術、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支出比重相對較低,公共財政體系還不健全,不利于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內蒙古地方財政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環境保護支出、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和農林水事務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17.9%:14.2%:0.9%:14.0%:4.1%:5.7%:11.3%:10.0%調整為11.2%:14.2%:0.9%:12.9%:5.3%:4.7%:10.5%:12.4%。(見表17)
與全國相比,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醫療衛生支出比重分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3個、1.8個、1.2個和1.1個百分點;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環境保護支出、城鄉社區事務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比重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個、1.5個、2.4個和1.9個百分點。(見表17)
與其他省市相比,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比重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廣東和山東1.7個、2.3個、1.4個和1.9個百分點;教育支出比重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廣東、山東3.4個、4.7個、2.8個、4.4個百分點;科學技術支出比重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和山東2.1個、2.8個、3個、1.2個和1.1個百分點;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比重低于遼寧5.3個百分點,分別比江蘇、浙江、廣東和山東高5.4個、6.4個、4.2個和2.8個百分點;醫療衛生支出比重分別比浙江、廣東和山東低1.7個、0.3個、和0.7個百分點;環境保護支出比重分別比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和山東高出1.9個、2.2個、0.3個、2.3個和2個百分點;城鄉社區事務支出比重分別比江蘇和遼寧低2.3個和0.8個百分點,分別比浙江、廣東和山東高出2.0個、2.9個和1.1個百分點;農林水事務支出比重分別比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和山東高出2.4個、3.3個、6.4個、3.3個和1.1個百分點。(見表17)
表17 2007年、2010年地方財政支出構成對比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課題組負責人:那艷茹 課題組組長:包思勤
課題組成員:朱曉俊、李文杰、黃占兵、寶魯、趙杰、
馮玉龍、 趙云平、司詠梅、張永軍、
商顯剛、畢力格、哈斯、高鴻雁
執筆人:黃占兵、朱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