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運用綜合評價體系,對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進行了客觀分析與評價,同時與全國進行了比較,以更好地認識我區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和創新能力等五個方面以及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在全國的位置。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不僅包括一個地區經濟結構、運行效率、社會和諧等領域,也涵蓋生態與環境質量、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能力等。因此,綜合評價體系的建立必須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合自治區實際,全面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方面,同時體現評價指標體系的層次性、可比性和動態權變性等特征。
在指標處理方面,失業率、恩格爾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萬元GDP能源消耗等同經濟社會發展呈負相關的逆指標,對其處理采用倒數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數據標準化處理;對于經濟結構、經濟效益、科技進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同經濟發展方式呈正相關的正指標則直接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
表1 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二、評價結果
在確定指標權重系數的情況下,對已標準化的各省、自治區各類指標進行加權求和獲得各大類指標評價值,然后各大類指標評價值進行求和獲得綜合評價值。2010年各大類及綜合評價值結果如下:
(一)經濟發展水平
2010年,我區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6位,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等省市。其中我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6.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位于全國第25名,其他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GDP增速位居全國首位。
表2 各省、市、自治區經濟發展有關指標及評價結果
(二)人民生活水平
2010年,我區人民生活水平位居全國第14,處于中等,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居民人均收入為12224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83元,位于全國第10位;收入增速與GDP增速比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位于全國第26位;其他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恩格爾系數僅次于北京市。
表3 各省、市、自治區人民生活有關指標及評價結果
注:由于資料的限制,各省市區居民人均收入根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加權計算。
(三)社會發展水平
2010年,社會發展水平位于全國第20位,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每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三項指標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新農保覆蓋率處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他三項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表4 各省、市、自治區社會發展有關指標及評價結果
注:由于資料的限制,各省市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利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計算。
(四)資源環境水平
2010年,資源環境水平位于全國第25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城鎮居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2.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9個百分點;其他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單位GDP能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
表5 各省、市、自治區資源環境有關指標及評價結果
(五)創新能力水平
2010年,創新能力水平位居于全國第20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每十萬人擁有的大專以上學歷人口達到10207.7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77.7人;每十萬人擁有的R&D人員為129.6人,R&D占GDP的比重為0.55%,兩項指標與全國差距較大。
表6 各省、市、自治區資源環境創新能力有關指標及評價結果
(六)綜合評價
以上五個部分發展水平經加權后綜合評價,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結果位居全國第15位,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結果表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目前總體發展水平已居于全國中等水平。其中,經濟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前六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發展不全面、不平衡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人民生活僅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和創新能力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客觀認識我區整體發展水平,保持清醒頭腦。今后一個時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圍繞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表7 各省市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
數據來源: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站、各?。ㄊ?、自治區)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
課題組負責人:那艷茹 課題組組長:包思勤
課題組成員:朱曉俊、李文杰、黃占兵、寶魯、趙杰、馮玉龍、
趙云平、司詠梅、 張永軍、商顯剛、畢力格、哈斯、高鴻雁、張志棟
執筆人:寶魯、李文杰、朱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