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現代林業理論的基本認識
對現代林業的認識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1992年世界環發大會之后,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中國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原國家林業部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可持續發展成為林業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發展林業、改善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進步的主要標志。面對21世紀中國林業的發展道路,國家林業局組織國內諸多著名專家開展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提出了“三生態”、“三步走”、六大工程、五大轉變等一系列理論創新和戰略決策。尤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林業的決定”,對新世紀中國林業發展起到了重大引導和推動作用。
去年以來,圍繞現代林業的內涵,專家們發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見。有的專家認為,現代林業是新時代來臨的標志,“現代”不能以時間概念來定位,要從生態、經濟、社會綜合角度來定位,現代林業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有的專家認為,現代林業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建設現代林業要強化林業維護生態安全的作用,要圍繞林業產業發展展開,要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還有的專家講,現代林業應是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經濟和社會效應的林業,是可持續發展的林業。
賈治邦局長在年初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突出地講到了現代林業問題。他說,現代林業是林業工作的旗幟、方向和主題。他對現代林業的定義是:現代林業就是科學發展的林業,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林業,體現現代社會特征具有較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林業多種功能,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林業。
二、“三北”防護林建設是現代林業理論的偉大實踐
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開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至今已進入第30個年頭。截至2005年,中央累計投資三北防護林工程39.67億元,農民投入50億個工日,累計造林育林2507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700萬公頃,飛播造林97萬公頃,封山育林710萬公頃。我們用現代林業理論怎么樣評價這一工程呢?
(一)“三北”防護林建設發揮的作用
1.改善了工程區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拓展了區內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據國家最新監測結果顯示: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被率已達10%,20%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毛烏素和科爾沁兩大沙地林木綠化率分別超過15%和20%;工程營造農田防護林折合面積253萬公頃,使1756萬公頃農田得到保護,年度糧食總產量增加1100萬噸。
2.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加快農村牧區脫貧治富的步伐
工程區森林蓄積量比1977年大約增進了加了4億立方米。前期營造的農田防護林活立木總蓄積量1.7億立方米,進入成熟和過熟期的林木蓄積量達1.1億立方米,成為木材生產的重要基地工程區營造薪炭林91萬公頃,解決了600多萬農戶的燒柴問題;營造灌木飼料林500多萬公頃,經濟林369萬公頃。2004年新疆人均林果收入達290多元,內蒙古地區以灌木為原料的規模以上加上企業30余家,解決了沙區22萬余人的就業問題,林產業成為三北許多地區的支柱產業,是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3.帶動和促進了全國的生態建設
“三北”防護林建設塑造了不屈不撓的“三北精神”,提高了我國在國際生態建設領域的地位和影響。近20年來,先后有十幾個地區和單位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稱號。2000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世博會上專為我國“三北工程”開設了專欄:2003年12月18日,我國三北工程獲得全球最大植樹造林工程吉尼斯證書。
(二)“三北”防護林建設為林業生態建設提供的經驗
1.建立了多方集資與群眾投勞相結合的林業生態建設投入機制
把國家重點工程交給農民去辦,民辦國助,建立了國家補助。
2.調動了干部和群眾從事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明確了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和轉讓的政策,以此調動了干部和群眾從事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3.建成了可保證工程效益充分發揮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按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進行規劃,按沙帶、山系、流域集中建設,建成相對集中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保證了工程效益的發揮。
4.建立了能夠確保工程建設質量的管理體制
按照先易后難、由近及遠、分期分批的原則逐步推進;建立了一套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按項目投資,按標準驗收的管理體制,保證了工程建設質量。
5.為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與發展提供了保障
以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為目標,貫徹了農林牧、土水林、帶片網、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林工商七個結合的原則,為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與發展提供了保障。
6.依靠科學、大力推廣適用技術,不斷總結推廣先進經驗,使工程質量和效益逐步得到提升
三北工程的成就和經驗是隨著工程建設的發展逐漸體現出來的,是用現代林業理論總結出來的,體現了現代林業的主要特征。可以說,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是現代林業理論在我國的偉大實踐。
三、三北防護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思路
三北防護林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工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不高和生產力低下,形成了一些“小老樹”,給三北防護林工程帶來不良形象。其主要原因是違背自然規律,沒有貫徹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在思想認識上片面追求高標準、高速度,結果適得其反,造成人力、財力和時間的極大浪費。
針對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國家林業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提出了新的發展思路。
(一)要解決三個問題
1.要按照客觀規律豐富建設內容
林業生態建設不可能一勞永逸,隨著林木的生活周期和生命周期的交替過程,會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三北防護林建設不單純追求數量目標,重在發揮功能效應。因此要將那些沒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成過熟林、殘次林的更新改造納入建設內容;將未成林的管護撫育納入建設內容;將林業產業發展納入建設內容,系統提高防護林體系的功能和效益。
2.要實行分類指導實現協調發展
按自然區域分類,對沙區、水土流失區、平原農區防護林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建設模式要長期堅持(側重技術指導);按發展水平分類,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按照生態防護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景觀型三種模式推進新農村建設(側重經濟扶持力度);按重視程度分類,指導上側重發展順序和授予政治榮譽,重視程度高的地區先發展起來; 按建設標準分類,按質論價、擇優扶持,指導上側重適地適樹和推廣適用技術。
3.強化責任,確保建設效果
以責定責,各級黨政領導是第一責任人;以權定責,把建設成果落實給林權所有者;以利定責,使享受利益者承擔建設責任。要構筑起以政府為責任主體,林業部門為管理主體,人民群眾為建設主體的責任體系。
(二)要正確處理五個關系
1.興林與富民的關系。三北工程要在以林為主的基礎上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才能使工程走上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軌道。
2.質量與數量的關系。樹立質量比數量更能檢驗我們工作成效的思想。
3.建設與保護的關系。要走“建設一片、鞏固一片、見效一片”的路子。
4.生態與產業的關系。生態是基礎,產業是動力,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三北工程可持續地發展。
5.中央工程和地方工程的關系。目前各地區的生態建設工程項目很多,投資也是多元化的,如果把這些工程統籌安排、科學布局,會大大加快林業生態建設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