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環境產品(EGs, Environmental Goods),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統計局(Eurostat)的定義,是指為環境中水、空氣和土壤的破壞,以及有關廢棄物、噪聲和生態系統問題提供測量、防治、限制,使之最小化或得到糾正的產品。2001年《多哈宣言》第31(Ⅲ)段中規定,要求各成員國要降低或適當消除有關環境產品和服務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也就是說,在WTO框架范圍內,各成員方通過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在環境產品領域要逐步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擴大環境產品的市場準入程度,并在各成員方能力范圍內給予環境商品更多的優惠政策,促使環境產品在世界各國自由流通,從而有利于各成員方及世界范圍內的環境保護。
隨著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環境產品貿易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增長,發展速度迅猛。2005—2010年間,僅全球環境產品出口市場貿易增長翻番,到2011年環境產品出口貿易達2980億美元。雖然目前一些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已經開始行動,積極推進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以實現國家環境保護水平的提高與經濟的發展,但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受環境資源、社會發展水平、環境技術的影響,導致實際效果受到影響。我國一直參與WTO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談判,但是態度比較謹慎。為弄清我國參與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談判所處的位置,以順利推進我國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深入研究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給我國帶來的不利影響,并找出相應對策顯得十分重要。
二、我國面臨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不利影響
(一)對我國國內環境產業產生巨大挑戰和沖擊
隨著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等具體承諾的履行,國外環境產品會大量涌入,擠占國內環境產業業務,對中國的環境產業構成巨大的挑戰。我國環境產業的許多部門與國外的先進水平相比都相對落后,在企業環境技術、經營機制、硬件設施、人員的素質水平等方面都與一些環境產業大國存在較大的差距。外國環境產業的進入,由于其擁有先進的環境技術和經營管理優勢,不可避免地會使我國的某些環境行業受到極大沖擊,從而在短期內阻礙我國環境產業的壯大與發展。
(二)加大我國國內環境產業發展不平衡
我國環境產業市場對外開放基本上將取消地域限制,但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環境產業的投資仍將是有選擇的,利益驅動將使外商進入投資回報率高的部門和地區,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我國環境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在行業和部門方面,外商主要將投資于高附加值的門類(如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在地區分布方面,外商投資將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對環境產品需求較大的東南沿海和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等),而我國經濟相對發展滯后的中西部地區、廣大的農村,將基本上不在外國公司的目標之內。這勢必會使環境產業發展過程中東西部差距和城鄉差距一步加大。
(三)影響我國產品的市場準入
環境產品貿易自由的目標是消除貿易障礙,但是各國通過參與國際環保條約或制定國內環保法規、標準等形式采取了一系列環境措施,對國外環境產品的市場準入往往會產生不利影響。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環境措施在發揮保護環境作用的同時,也對我國環境產品出口有消極影響。這主要因為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缺乏包括人力、物質資源以及管理機構在內的資源,不易于獲得技術、信息和相對來說比較昂貴的有益于環境的原材料,而且這些進口國市場對發展中國家傳統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環境要求較高。
(四)削弱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不斷推進,關稅壁壘日益受到限制,但比較隱蔽、靈活的非關稅壁壘正在成為各國最廣泛的保護工具。為了跨越這些非關稅貿易壁壘,達到發達國家的苛刻要求,我國出口環境企業要大力改進環境技術,提高環境產品質量,從而獲得和維持相應的國際認證,這些都要相應會增加環境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也削弱了出口環境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此外,企業為了獲得進口國家要求的標準、技術法規,只有通過貿易商社索取,常常會因交涉不力而耽誤了成交機會。
三、我國積極推進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對策
(一)積極參與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談判
從外交利益出發,我國要努力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著重強調貿易利益和經濟發展,WTO中除了越來越多的考慮環境問題外,還需在履行承諾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我國從外交上支持WTO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談判,積極推動WTO談判還是我國的總體戰略。考慮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是多哈回合最終要達成的“一攬子”協議的一部分,我國可以作為新一輪WTO談判總體利益平衡中的成員,優先開放環境產品市場。從環境利益出發,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有利于短期內改善我國環境質量,也有利于提高我國居民生活水平。而且,這也是我國在外交上樹立環境大國形象的切入點之一。
(二)促進企業在環境技術和產品的創新
我國環境企業要想在國際競爭中求生存,必須通過創新環境技術和產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我國企業在環境技術和產品創新上可選擇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我國中小企業要善于尋找環境市場的空白領域來實現創新。大企業在追求規模經濟效益時,往往對小批量、多品種或專用環境產品不愿涉足,這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極好的發展空間;第二,選擇環境技術變動的領域。新環境技術和產品開發成功并進行大規模的產銷是市場競爭取勝的關鍵。因此,我國中小企業應選擇變動大的領域作為進攻的目標,以期尋求發展的機會;第三,選擇應用性環境技術創新。我國中小企業應密切注視環境市場需求,細分市場潛力,采取跨步技術,攔截最終成熟的環境技術產品,進行邊緣和突擊式開發。
(三)制定合理的環境產業發展戰略
從環境產業結構方面看,一方面在資源安排上扶持中小環境企業,鼓勵其發展,最大限度的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加強其吸納勞動力的職能;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可采取導向性的政策措施來推動各層次環境產業的發展。從地區結構方面看,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存在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程度、勞動力素質等不同。例如,我國環境產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沿長江以及中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西部及邊遠地區環境產業發展緩慢。我國政府應充分考慮這些現實因素,在政策上進行引導,結合自然資源條件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促進各地區間合理分工協作的形成,更好的發揮各地區的環境資源優勢,形成專業分工和規模經濟。
(四)積極組織企業做好環境標準認證工作
我國應積極組織企業完善符合國際標準的環境產品標準認證工作。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快環境標準制定工作,進一步為政府綠色采購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為普通消費者的可持續消費提供更多的綠色選擇;第二,加強管理,保證認證質量,進一步加強環境標志和標準認證的管理工作,規范和改進環境標志和標準的認證流程,在保證認證質量前提下縮短企業獲得中國環境標志的認證時間;第三,加強國際互認,我國應與更多的環境標志標準機構進行溝通與合作,推動環境標志和標準國際互認工作廣泛開展,為我國企業打造一張高效的中國商貿綠色通行證。
(五)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投資
目前普遍將技術引進模式分為以下四種模式:引進成套設備與關鍵設備;合資生產與合作生產;專利技術與專有技術的許可或轉讓;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我國環境企業可以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對各種技術引進模式進行比較,采取適當的模式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投資。例如2003年武鋼、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臺灣中宇環保聯合組建華德環保公司,發展高科技環保產業等。
(作者單位: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