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城市化問題研究的新特點
人口城市化一般來說指的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和聚集過程,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城市化不僅僅是簡單的人口變動,同時也是伴隨著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方方面面的變動,涉及到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目前各領域的學者從各自角度出發研究城市化,并取得顯著的成果。對城市化研究的新特點可大致歸納為三類:
(一)從研究角度來看,已從前期的以宏觀層面為主逐步拓展到更具現實意義的微觀層面,從國家或整個經濟體角度逐步轉向區域、省際或單個城市等微觀領域的研究。
(二)從研究方法來看,實證研究的方法得到普遍使用,學者在研究人口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及人的發展等之間聯系時,更多的采用了更具科學意義的計量分析方法,分析的結果也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參考價值。
(三)從研究內容來看,已從前期的單純的經濟學領域擴展到社會學,生態學等其他學科,并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使得城市化的研究內容更加深入和廣泛,所取得成果也更具實際意義。
二、人口城市化現狀的研究
(一)對于人口城市化內涵的理解和界定
由于城市化本身的復雜性,不同學科的學者對城市化有著不同的解釋和定義:經濟學家強調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即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變;地理學家強調空間的移動,認為城市化是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農村居住點向城市居住點轉移的過程;社會學家則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角度來研究城市化,強調城市化是社會生活方式的主體從鄉村向城市轉變;而人口學家則從人口數量的角度觀察城市人口規模的分布和變動情況。總的來說他們對城市化的理解都是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出發的,沒有對城市化進行全面的界定。
黃宇慧(2006)從實質、表現形式、內容三個方面闡述了人口城市化的內涵。指出人口城市化實際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非農業人口的過程”。
(二)中國人口城市化的總體現狀
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總體現狀表現為:一、城市化進程處于快速發展的通道之中,城市化速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二、城市化模式已由原先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口遷移模式過渡到以市場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人口遷移模式;三、無論從經濟指標對比還是統計數字,或者城市化的質量方面,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總體滯后國際正常水平。
田雪原(2006)將城市化分為鄉村城市化、超大城市主導城市化、逆城市化三個階段,并認為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總體已步入第二階段,即超大城市發展主導著城市化的性質和進程。李力行(2010)認為當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統計方法是不科學的,因為其將很大一部分的農民工包含在內,但他們沒有真正享受城市市民應有的各種權利和社會福利,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城市化。因此我國城市化測度主要表現在統計意義上的城市化而非實際的城市化水平。
(三)中國地區人口城市化現狀
當前中國地區之間的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發展呈現東高西低的狀態,地區之間差異明顯。東部地區基本形成城鎮網絡體系;中部地區中心城市雖然發展很快,但是發揮區域經濟中心作用的大城市很少;西部地區的大城市僅限于省會城市,城市體系很不完善。就城市化進程來說東部明顯快于中、西部地區。
王亞力,朱翔(2010)通過人口、經濟、空間、社會四個方面的城市化指標構建了綜合的城市化指數,并在此基礎上比較了中部六省的城市化進程及帶來的社會效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景躍軍(2005)分析了城市化水平高起點的東北地區在改革開放深入階段城市化速度逐漸放緩,落后于其他地區的原因。
改革開放前,由于制度因素我國城市化基本停滯,城鄉二元社會明顯,農村積蓄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改革開放后,制約人口流動的制度開始松動,在農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合力作用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短期內大量人口流動以及政府應對措施的滯后及經驗的缺乏,致使我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劉家強,唐代盛(2003)認為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城市體系結構失衡,功能減弱,生態環境惡化,城鄉關系不協調,二元結構明顯三方面問題。李力行(2010)闡述了當前我國城市化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即“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城市空間擴張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融入城市的速度,并稱之為虛城市化現象。
四、影響人口城市化的因素研究
(一)經濟因素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西方一些經典理論,如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托達羅城鄉人口遷移模型等無不是從研究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關系著手的。
王金營(2004)利用跨國數據對城市化與經濟增長進行了相關分析和模型檢驗,認為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城市化的發展程度。黃宇慧(2006)運用協整理論,通過選取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城鄉消費支出、第三產業的比重等指標進行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揭示了這些指標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臺冰,厲有為(2006)對人均工業增加值與城市化水平的數據樣本進行了回歸分析,并對兩者因果關系進行驗證,證明兩者具有高度相關性,人均工業增加值增長是城市化水平變化的重要動因。
(二)制度因素
長期以來制度問題是制約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首要因素,改革開放前由于相關制度制約,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基本停滯,城鄉處于割裂狀態,二元化特征明顯。改革開放后,一些阻礙人口流動的制度開始松動和消亡,城鄉人口流動的限制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城鄉有別的制度限制著農村人口的遷徙,制約著城市化發展。
盧向虎(2005)從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城市住房供給制度、城市用工制度和城鄉教育制度六個方面闡述了制度因素對我國農村人口城鄉遷徙的阻礙作用。
(三)社會發展因素
除了經濟、制度因素影響城市化外,社會發展因素也不同程度的影響城市化。
王延中(2010)分析了社會保障體系與城市化的關系,認為適度的社會保障有助于全民共享社會福利體系更有利于從整體上促進城市化和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五、人口城市化帶來的影響研究
(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發展既是城市化的動因,也是城市化的結果。城市化會帶動經濟各方面,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資源配置等不同程度的調整和轉變。
李林杰,申波,李楊(2007)揭示和分析了城市化對國內消費需求的影響,并提出應借助人口城市化來促進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李通屏,成金華(2005)運用改革開放后主要年份的數據對中國城市化的投資效應和消費效應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健康穩定的城市化伴隨著穩定協調的投資和消費關系,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具有“有城無市”或“城與市”不協調的特點,高投資、低消費成了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常態。趙顯州(2006)以1978年以來的時間序列數據為樣本,對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作了動態分析,證明其兩者存在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
(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主要表現為農業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這種大規模人口遷移必定會對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出現許多新矛盾和新問題。
隋海燕(2006)認為城市化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重要的一環,對實現社會公平、提高經濟效率、解決二元經濟結構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李林杰(2005)認為導致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源是城市化滯后,所以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路徑在三農之外,加快城市化發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的一系列矛盾。
(三)對環境發展的影響
人口城市化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口聚集及工業化反映出來的,工業化在推動人口聚集的城市化過程中,同時又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大氣污染、水源污染、森林破壞等。
姚從容(2010)分析了城市化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認為城市化帶動人口大規模的空間積聚,以及現代生活方式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替代,使得城市人口排放的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在迅速增加,導致城市空氣質量下降,熱島效應加劇,局地氣候變化顯著。董婕(2010)認為城市化同樣對水資源影響巨大,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城市用水量、用水結構、用水效率都發生相應變化,當前我國城市用水的供給矛盾越來越突出,2002年全國660個城市中有400多個缺水,其中,100多個嚴重缺水,已經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主要瓶頸。
(四)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人是城市化的主體,在城市化過程中必定會對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和轉變。
王金營,董正信,蘭學莉(2005)認為城市化與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城市化需要大批的高素質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對農村人口進行培訓,不斷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又可以促進城市化發展。城市化和人力資本相互促進,共同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資源的有效配置。何景熙,馬紅莉(2005)分析了人口聚集對西藏教育發展的推動效應,諫言通過城市化的人口聚集,為教育、公共衛生等人力資本投資取得規模遞增效益,實現人力資源與其他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市場化發展,從而形成人口城鎮化—人力資本投資集中,人口素質提高—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良性循環模式。
六、人口城市化的對策研究
針對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建議和對策,在此做一些闡述。
田雪原(2006)從變農民為市民的思路出發,參照拉美國家出現的“城市陷阱”提出應該準確定位農民工的地位,給其以真正的市民待遇,使其融入城市。任遠(2010)針對一直以來我國城市管理部門對流動人口以“外來者”和“暫住者”定位的“過客”心態進行城市管理,城市的制度設計和公共物品安排很少將流動人口考慮在內的情況,提出了以融合為導向的流動人口管理對策。簡新華,張國勝(2006)從戰后日本工業化、城市化與“農地非農化”的經驗和歷程中獲得啟示,指出即使在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銳的國家,也能夠推進“農地非農化”,在保障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同時,成功的實現城市化和現代化。李力行(2010)從發展第三產業、促進農民工市民化、改革土地制度、創新行政區域管理四個方面對加快我國城市化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