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歷史證明,城鎮化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落后的農業國向現代化工業國轉變的必由之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預言:中國的城市化和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將成為影響人類21世紀的兩件大事。各種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表明:城鎮化是下一輪發展的引擎。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一、陜西加快城鎮化進程是時代的要求
(一)陜西經濟發展階段要求加快城鎮化進程
目前陜西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2011年,陜西第二產業增加值6836.27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55.2%,城鎮化率達到47.3%。按照城鎮化發展一般規律,一個國家的城鎮化水平在30%-70%的發展階段和工業化階段是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時期。
(二)擴大內需要求加快城鎮化進程
目前,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城鎮化能帶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房地產等投資需求,拉動居民消費。小城鎮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功能設施的逐步完善,極大地吸引了資本、技術、人才、勞動力等各類生產要素集聚,帶動了城鎮人口增加和建筑、建材、交通、電信等40多個相關行業的發展,有力地增強了城鄉的消費支出能力。據測算,陜西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是農民的3倍以上,“十一五”期間,陜西城鎮化率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即可增加居民消費約24.3億元,拉動GDP增長約81.1億元。
(三)提高收入水平要求加快城鎮化進程
城鎮的形成提高了人口的聚集程度,大量的生產要素在城鎮集聚,可以使企業間相互提供市場、共享基礎設施、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技術進步與擴散更為迅速,從而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能夠支持勞動分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進而提高勞動者收入。通過城鎮化,把農民從農業和農村中盡可能多地轉移出來,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實現農民增收。據統計,2005年陜西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756.5元,占純收入的比重為36.8%,2011年分別提高到 2384元和47.4%,比重提高了10.6個百分點,成為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四)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要求加快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是將鄉村分散的人口、勞動力和非農業經濟活動不斷進行空間上的聚集而逐漸轉化為城鎮的經濟要素,城鎮相應成長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城鎮化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我國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不足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18%左右的人口,創造了40%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2011年陜西省西安市以占全省4.9%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省22.7%的人口,創造了全省31.2%的國內生產總值,聚集效應十分明顯。
二、陜西加快城鎮化進程的緊迫性
西部大開發以來,陜西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比2005年增加了10.1個百分點。各層次城鎮競相發展,《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確定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以西安都市圈為中心的關中城鎮群已初具規模,在國家城市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寶雞加快建設副中心城市,渭南、榆林、漢中加快省際毗鄰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步伐;縣城和重點示范鎮作為小城鎮建設的重點,做大做強,使其成為統籌城鄉的突破口。全省城鎮基礎設施、生活居住環境、城市景觀等有了極大地提升。但是,與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城鎮化水平低成為陜西需要盡快解決的一道難題。
(一)城鎮化水平相對滯后
1.陜西城鎮化與全國和東部地區相比相對滯后
改革開放初期,陜西的城鎮化水平與全國基本一致,1978年全國的城鎮化率是17.92%,陜西是17.8%。改革開放以來,陜西城鎮化水平與全國的差距逐漸拉大,到2008年,全國的城鎮化率是46.99%,陜西是42.1%,相差4.89個百分點。2011年全國的城鎮化率是51.27%,陜西是47.3%,還相差3.97個百分點。陜西與東部的城鎮化水平差距就更大,2011年東部地區城鎮化率接近60%,相差10多個百分點,城鎮化率較低制約著陜西經濟的進一步快速發展。但從另一方面看,差距大也意味著陜西城鎮化未來的發展空間也很大。
2.陜西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51.27%,工業化率46.8%,二者之比為1.09,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95,美國城市化率是工業化率的4倍。陜西城鎮化率47.3%,工業化率55.2%,二者之比為0.85,遠低于全國和世界水平。
(二)陜西各地城鎮化發展不平衡
1.三大區域發展不平衡
2010年關中、陜北、陜南城鎮化率分別為46.6%、43.9%和34.7%,陜北比關中低2.7個百分點。特別是陜南比關中低11.9個百分點,才進入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2.縣域城鎮化水平偏低
2010年全省縣域城鎮化率為36.9%,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達8.8個百分點。截至2011年,全省83個縣域只有14個縣(市)高于全省47.3%的平均水平。
(三)人口城鎮化不徹底
2011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6.9億,其中至少有2億多是沒有當地城鎮居民戶口,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類公共服務,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鎮人口,是“不完全城鎮化”和“偽城鎮化”。陜西也面臨這一問題,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陜西最大的城市西安市2011年常住人口是846.78萬人,其中非本地戶籍人口為126.02萬人,約占常住人口的七分之一。
三、加快培育陜西城鎮化的推進動力
目前,陜西城鎮化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我們要主動作為,乘勢而上,加快發展。
(一)加快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產業聚集,培育推進城鎮化的根本動力
1.發揮比較優勢,推進工業特色產業發展
工業化是城鎮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各個城鎮應根據當地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等條件,發展自己的優勢工業產業。關中大中城市發揮人才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優勢,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陜北城鎮發揮能源資源優勢,重點做大做強能源化工產業;陜南城鎮發揮林、水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產業;縣城和重點示范鎮以縣域工業園區為載體,面向市場需求,有序發展資源加工型、大工業配套型、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積極促進農民就近就業。
2.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發展現代農業,有足夠的農產品產出,才能支撐城鎮化發展。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大幅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擺脫自然界對農業生產的制約,穩定農業生產。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良種、良法等推廣應用,提高土地的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生產向優勢區域集聚,形成陜北的畜牧業、雜糧;關中的果業、蔬菜、畜牧業;陜南的中藥材、茶桑蠶三個各具特色和優勢的農業產業帶,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商品化。
3.加強城鎮產業園區建設,推進產業聚集發展
產業園區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最佳結合點,通過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企業向園區聚合、產業向園區聚集、人口向園區集中,使得產業聚集與園區建設的良性互動,促進城鎮的集約化發展。
(二)加快制度改革創新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助推城鎮化發展
1.政府要科學制定城鎮發展規劃
通過制定全省城鎮化總體規劃,保證省、市、縣、鎮之間規劃和不同部門之間規劃的銜接和統一,確保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陜西土地資源、水資源等缺乏,通過科學規劃,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保障城鎮可持續發展。關中以西安都市圈為中心、寶雞為副中心,作為引領陜西和關中城鎮化的龍頭;陜北、陜南分別以榆林、漢中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安康、渭南、銅川、延安等中等城市建設,使其成為次區域中心城市。加快韓城、興平、縣城、重點鎮建設,形成聯結城鄉要素順暢流動所必需的經濟網絡節點,推動經濟要素向城鎮集中。
2.創新社會管理,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通過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剝離依附于戶籍之上的福利內容,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使進城農民在居住地可以享受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的就業服務和各種培訓、衛生部門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教育部門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務,依法參加社會保險,解決進城農民的社會保障和隨遷子女教育問題。抓住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重點示范鎮建設的政策機遇,通過保障性住房建設,解決進城農民的住房問題。通過解決進城農民的社會保障、隨遷子女教育、就業和住房等問題,實現進城農民的生存手段、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城鎮化,推進農民融入城市生活,解決“偽城鎮化”問題。
3.基礎設施改善是城鎮化的重要動力和支撐
要不斷加強城鎮市政道路、供熱、供氣、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設施功能,促進城鎮的集聚效應發揮作用。以財稅、金融、產業政策鼓勵和引導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解決城鎮建設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以中心鎮為節點、中心村為基礎,進一步推進城市交通、電力電信、供水、供氣、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全面向農村延伸對接。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