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泉有,1947年生于北京。中國發明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協會會員。1964年入北京工藝美術學校學習,先后受業于鄭可、侯一民、白雪石、周思聰、袁運甫等先生。1968年到邯鄲陶瓷研究所藝術陶瓷廠從事設計工作,在藝術陶瓷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專心研究中國山水畫。
韓泉有自幼酷愛繪畫,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藝術學校讀書時,接受了國畫花鳥、人物、山水、書法的訓練。后經年研究不輟。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專注國畫山水。初期創作潛心筆墨的實踐與研究,這個時期對筆墨各種技法及表現的可能性進行大膽探索與研究,為其山水畫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古中國畫的學習方法是從臨摹著手,韓泉有的早期作品能看到李可染、白雪石的影子。即使是寫生與創作,早期的山水畫也應屬于摹習階段。但個人的繪畫風格已初見端倪。他豪放的筆墨中透出敏感與精巧。在多年的探索之后,畫風從寫意逐漸地向工致發展,《秋艷圖》、《云山圖》、《秋山泉聲圖》等當屬這個階段的作品,而施有石青石綠的青綠山水開始出現。此時的青綠山水墨色濃重襯托粉綠,襯托出前景以石綠點畫的山與樹,手法大膽而富有現代感。從此開始了工整細麗的新青綠山水的創作。完成了由寫到工,由水墨向青綠山水的轉變。形成了新工筆青綠山水的風格,這是由以筆墨為主的外向性的山水向既有筆墨又不顯筆墨,而是以筆墨表現山水為主,形成了清新蒼翠工致凝重的畫風。畫面從局部的山水小品性表現更加注重整體畫面的磅礴與嚴整。畫面呈現出博大的氣度。畫面表現空間由小向大擴展,由于空間與山的尺度的擴展,皴法也由縱橫揮灑向“細碎”轉變、這種“細碎”的皴法特點是畫面空間擴展、山更大、空間更廣的需要,是工筆性風格的需要,從而形成了他工筆山水風格的表現特點。
韓泉有的新工筆青綠山水,在構圖的經營,山、云、水、物的造型處理,皴法的運用都體現了凝重的裝飾特點,而這種裝飾性的把握是控制在自然與象征性之間,而非死板的裝飾化。無論造型、設色、技法與畫面氣氛,都形成了強烈的個人特點,形成了雍容凝重的泉有風格。山造型的一致性,皴法在每幅畫中的一致性,每幅畫中樹只用一種(偶爾有用兩種的)樹的畫法、顏色,每幅畫均采用一致手法,形成了每幅畫的統一和諧的裝飾風格。而每幅畫的山形、皴法,光、云、水、樹物的配置卻有很大的不同,造成了或濃郁蒼翠,或蒼涼凝重,或靈動清新、或荒疏神秘的不同意境,給人身臨其境或氣象萬千的感受。而這種象征性與裝飾性的特征,也是傳統國畫山水的本質特征。但泉有的畫中又以現代繪畫的元素打破了傳統的象征性與概念化。畫面對光的表現,對云的空間性處理,對天與水的水彩性手法與素描關系的運用,以及山形的構成因素的運用,都使得畫面充滿現代感與當代性。
韓泉有以工見寫的皴法,探索出一套自成體系的新青綠山水畫的表現方法。他融合傳統水墨的勾皴畫法,介入西畫的素描、色彩與構成元素,創立了清新凝重的新青綠山水畫的風格。他在漸悟中不斷探索,在高審美層次上把握新青綠山水畫的藝術表現力,形成單純清雅的具有時代特點的山水畫風格。
韓泉有的新青綠山水畫,其境界多如人間仙境。山樹青綠一色,整幅畫面俊秀清雅,使人耳目一新,心馳神往。構圖新巧,畫面構圖大多分前景、中景、遠景,前后景是山,中景為云。山、樹工整細致,云寫實,山峰的側部留出少許的亮光,云天以藍青染畫,留出白色,靈動飄逸。畫面虛實、動靜配合得當,所繪瀑布,刻畫精細,使畫面生氣盎然,是畫面的妙筆。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