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開始試點、2009年全面啟動,盡管起步較晚,但河北省圍繞建設、管理、使用三大環節,多措并舉,全力推進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于2012年圓滿完成任務,實現49408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并逐步建成“供書、管書、用書”的長效機制。
《農家書屋》:農家書屋是一項惠民工程,河北省如何建立可持續發展運營機制?
李曉明:去年以來,我們在加快建設農家書屋的同時,把工作重心逐步轉向“管”、“用”和建立農家書屋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方面,在“久”字上做文章,以確保書屋建成后能持續發展、良性運行。
為此,我們堅持政府投入和社會幫扶兩條腿走路,積極和省財政廳協商、溝通,將更新經費列入預算,并督促各市加大投入,建立農家書屋出版物補充更新機制;深入開展“情暖故土,書香農家”幫扶聯系活動,在幫建的同時,對已建書屋進行提檔升級,完善管理,引導使用;將農家書屋出版物統一納入圖書館管理體系,通過圖書館與書屋、書屋與書屋之間的圖書流轉,讓有限的圖書發揮更大的作用;發揮新華書店“文化直通車”作用,開展“送書下鄉”和圖書漂流等便民服務活動,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上更多優秀圖書;對于具備一定條件的農家書屋,我們鼓勵支持其開展出版物經營、代銷業務,增強其自我造血功能;鼓勵各地把書屋和農村超市、小賣部相結合,在吸引人氣、保證開放時間的同時,將部分經營所得用于書屋出版物的更新,實現良性運轉。
《農家書屋》:河北省書屋建設過程中,出現哪些難題?有何對策?
李曉明:農家書屋工程啟動伊始,由于宣傳不夠,社會認知度低,配套資金難以落實,書屋建設遇到了較大阻力,為此,我們在充分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統一思想認識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以“親情、鄉情、書香、和諧”為主題的“情暖故土,書香農家”幫扶聯系活動,分層次、按系統、多形式進行廣泛發動,逐步形成了各級領導關注支持、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程合力建設。幾年來,僅省直部門就開展了三次大規模的集中捐建活動,捐建書屋130多個。尤其是去年,我們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開展基層建設年活動這一有利契機,將列入幫扶計劃的5010個貧困村的農家書屋建設納入省基層建設年活動十件實事,通過省、市、縣三級幫扶單位的幫扶,完成了5010個貧困村的農家書屋建設任務。除財政投入外,幫扶單位投入農家書屋建設資金4800多萬元,有效地解決了貧困村“文化孤島”問題。今年,我們又將5000個貧困村農家書屋建設列入了省里的幫扶計劃。
《農家書屋》:在網點設置上,如何提高利用率?
李曉明:農家書屋目的在于用。工程實施以來,各地以農家書屋為平臺,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為契機,結合地域文化、產業特色、四季時節、農民需求等開展了一系列讀書、用書活動,讓農家書屋真正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加油站”、精神文化生活的“樂園”。
河北各地也以農家書屋為依托,建立農民書友會、讀書興趣小組,舉辦農民讀書節,組織開展了“我的書屋、我的家”閱讀講演、“我看農家書屋”讀書征文、“小手拉大手,同往書屋走”暑期讀書月等活動,通過多種方式培養農民的讀書興趣,讓農民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開闊新視野。
同時,我們還積極拓展農家書屋功能,結合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農民工培訓、書香家庭創建、群眾性文體活動,拓展學習場所功能、信息窗口功能、培訓基地功能,邀請專家到農家書屋舉辦講座,開展新型農民培訓、普法宣傳等,組織農大師生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深入農家書屋、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手把手技術指導,提升農家書屋的服務功能。
《農家書屋》:如何避免形式化,真正發揮農家書屋的作用?
李曉明: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學生寒暑假、農民工返鄉期間,我們適當延長書屋開放時間,組織開展一些有吸引力的活動,滿足讀者需求。與“三下鄉”等惠農工作相結合,繼續加強與組織、農業、文化、教育、共青團、殘聯等部門的合作,以宣傳方針政策、普及科技知識、提高使用技能、陶冶文化情操為重點,指導各地開展讀書征文、演講、技術培訓、知識講座、書畫攝影、歌舞棋牌等文化活動;面向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挖掘基層好的經驗,創新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讓農民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做到活動經常化、普及化、深入化,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參與度、滿意度。
《農家書屋》:現在是信息傳播時代,適應IT時代的技術更新以及創新成果的運用是大勢所趨,河北農家書屋有什么規劃?
李曉明:傳統農家書屋圖書少、更新慢,為確保農家書屋持續健康發展,在省領導的關注支持下,省新聞出版局積極爭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支持,為河北農村捐贈了5010套“衛星數字農家書屋”接收設備,目前已經全部安裝調試完畢,進入試運營。數字農家書屋具有更新快、內容多等傳統書屋無法比擬的優勢。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在發揮好數字書屋的作用方面多探索、多實踐,不斷拓展農家書屋的服務功能,為農村讀者提供更豐富的閱讀資源和更便捷的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