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新人們視野的擴大,以及消費水準、審美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很多堅持自己風格的婚禮攝影團隊在市場上涌現出來并獲得發展。Pooma(卜馬工作室)就以其獨特的影像風格,在北京婚禮攝影業內聲名鵲起。他們尊崇紀實手法的婚禮拍攝,崇尚馬格南圖片社的經典風格,給步入婚禮殿堂的新人們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為此,我們采訪了工作室的藝術總監、首席攝影師宋勇。
你眼中的定制婚禮攝影是怎樣的?你和團隊如何體現這個理念?
我認為定制和高端是需要聯系在一起的,高端體現的是形式,定制提供的是服務。有幾種概念都可以稱作是定制婚禮攝影,比如,形象上比較高端,可能是有國外獲獎的背景,或者參加過國外一些協會的活動;再比如擁有更好的場地啊、形象啊,包括更高的價格,這些都是定制的標志。從拍攝風格上來說,我們偏紀實,力求接近馬格南圖片社的風格,只不過他們拍社會紀實,而我們拍婚禮紀實,走比較學院派的路線,采用抓拍的手法,表現一些稍縱即逝的情感時間。
當然,也會應新人要求擺拍,但即使是擺拍我們也比較在意(新人)自然的狀態,屬于擺中有抓。馬格南也有類似擺拍的情況,他們等待的時間非常長,有個提前的預判,我認為我們抓拍的功力在國內還是很好的。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偏重紀實風格的婚禮攝影。我們把主要精力用在現場的拍攝,再輔以樸素的后期處理,過于花哨的改動并不是我們的選擇。
你認為目前婚禮定制拍攝的市場如何?
目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越來越多,市場也越來越大。有消費能力的、高素質的新人,是我們主要的潛在服務對象。雖說沒有第三方的權威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接受高端定制婚禮攝影理念的新人比例在逐漸增多,而且是連鎖反應,我們的客戶都是沖著我們的口碑來的。
另外,據我所知,很多跟婚禮相關的工作室除去攝影、攝像外,還有花藝、燈光、化妝等配套服務。不過,北京每年有幾十萬對新人結婚,但預約定制婚禮攝影的比例還是非常小的。很多新人不了解這個行業,盡管他們可能有這個消費能力或者有這種審美的眼光。
新人找你們定制一場婚禮的拍攝需要準備什么?有諸如腳本之類的方案么?
腳本目前沒有,不過首先我們會和新人有個接觸,了解他們的性格和家庭背景,然后分析出我們拍攝的重點和方向。其實也不能具體說幾個方向,我們的思路幾乎完全是新聞攝影的思路,就像你采訪一個對象,他有哪些點是你能挖掘出來的,能挖掘出來就說明你找到拍攝的核心要素了,所以,我們始終信奉紀實的信念,而抓拍就成了精髓。
拍攝一場婚禮的流程有哪些?
像我們這種紀實風格的婚禮拍攝一般就是跟著整個婚禮的流程走。從化妝開始,其實就是從早上開始,接親啊什么的。北京地區一般都是午宴,拍攝基本上截止到敬酒完畢。偶爾也會有一些晚宴的情況,晚宴結束還會有舞會,算是比較西式的。
對于新人的個性化拍攝要求,你會怎么處理?
定制婚禮攝影講究的就是“定制”二字,也說明我們是服務行業。首先,他們提出的要求我們會盡量滿足,其次,我們要挖掘新人的性格特質,包括家庭關系等,我們要從情感上去分析,盡量提一些建議。
現在北京的婚禮多數是在酒店舉行,和父母的互動非常之少。有些新人看過國外的婚禮照片,也希望拍到親情流露的畫面,那在婚禮流程上就要安排一些和父母互動的環節。如果婚禮當天和父母有一個小時的接觸,我們就能抓到一些瞬間,但是,如果只有傳統的合影環節,就很難有什么特別感人的畫面。
有些場景,比如婚禮當天早上,新娘的媽媽幫女兒準備嫁妝、早餐,她們自然就會發生一些交流,而我們就比較重視這種典禮之外的精彩瞬間。作為服務來講,所有環節都要拍到,我們也會拍些靜物,比如婚紗、戒指等,但是拍得比較少。
多半新人到了現場都會手忙腳亂的,婚禮中的臨時溝通很少,紀實風格要求我們主動觀察和分析,這相當考驗攝影師抓拍和組織畫面的能力。另外,要著重說的一點是,我們的團隊都會提前到場,看看光線和布置。其實,我們對光影的觀察是非常細微的,有些學院派的感覺。只是我認為中國那些所謂學院派對攝影挺不嚴肅,基本上玩的是時尚攝影那一套,而真正的紀實攝影非常考驗攝影師對光影的把握。
很多婚禮是由婚慶公司操辦的,那你和婚慶公司間有無溝通和配合?
我們拍攝的實質是挖掘新人的情感關聯,和新人或者婚慶公司的溝通在具體拍攝中會隱藏起來,我們要把新人所體現出來的(情感)拍到位。拿婚慶公司來講,他們可能會花很多心思去準備現場,而我們肯定會把要點和精華表現出來。比如昨天我們拍的婚禮主題是冰雪,酒店現場有冰山啊什么的,加上燈光、花藝,以及類似雪花的效果,如同舞臺一樣,場面非常大、非常漂亮,那我們肯定要拍得更加夢幻一些。
場面好看,拍出來肯定會非常漂亮,但是照片中的情感是否動人,與場面沒有太多的關聯。漂亮的場景、唯美的畫面,或者新人在婚禮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一般都可以拍到。一些國外的片子會體現出比較動人的情感,無論家里的布景是樸素的還是豪華的。但是在國內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不精心做布景的話,家里或者酒店的布景會非常刺眼,因為整個社會的審美,或者社會發展階段就是這樣(俗套),所以精致的布景從實際意義上講非常的重要。
每次拍攝你都要親自上陣么?團隊的構成是怎樣?
不一定,主要看客戶指定誰去拍。我們有幾個拍攝團隊,每個團隊2-4人,同時拍攝照片和視頻。每個人分工明確,比如兩個跟新娘、一個跟新郎、另一個拍場景;到現場會因實際情況做臨時安排。公司一共有12個人,包括攝影、攝像、后期,短時間內我們不會增加人員,主要想把攝影、攝像的水準保持好,好在目前的人員水平比較穩定。工作時間相對比較松散,每周休息一到兩天。工作地點遍布國內外,其實我們更愿意走遠點去拍。外景地基本就是南方的海灘、度假勝地等,但那些過于熱鬧的旅游景點我們盡量不去。
每天我們可以同時派出幾組人員。但北方的婚禮有淡旺季之分,主要集中在春夏秋,從4月到10月,以五一、十一假期為主,而冬天比較少,且大部分人會選擇周末或假期,另外還有黃道吉日,這些日子還很集中,導致所有的婚期都比較近。我們完全按照時間順序拍攝,有些工作室會選擇那些海歸啊什么的比較有噱頭的,而我們拍紀實風格對此要求不高,主要看攝影師的功力。
你們的黑白作品有不少,是工作室自己轉的還是有客戶要求?
我們做的也沒有一定之規,要看整體畫面適合黑白還是彩色。有很多片子的色彩是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類照片我們不會考慮把它做成黑白。
另外,我們對黑白畫面只是在影調上做些調整,不做偏色調整,不像很多工作室調成偏黃、偏青的所謂復古風格。
在你看來,好的婚禮照片有哪些標準?
一張好照片的標準,應該是光影、構圖、情緒、故事都到位。我們的婚禮作品,也是把對審美、構圖、光影、情緒的融合到紀實中去,比較強調抓拍的技術,如果只是抓情緒那是比較簡單的。
你認為這種紀實風格的婚禮攝影會有很大的發展么?
很難講。馬格南也不是以盈利見長。目前來講,選擇這種風格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80后、90后,他們更注重自身的感受。這個行業發展時間較短,一共也就3年左右,再往前可能很難稱之為行業。那時拍個婚禮也就幾百元,完全談不上品質,到現在這種速度已經比較快了。但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出生人口的減少,80年代以后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出生率對這行業有比較大的影響。看過一些資料,現在90后也已經開始結婚了,90后人口的數量明顯比70后、80后少。不過,目前對我們影響不大,北京畢竟人口基數很大,一年幾十萬對新人結婚,朋友間也在口口相傳。而且,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目前遇到的客戶都很認同我們的風格。我們確實把婚禮當作攝影創作去對待,在光影、情緒都到位時,我們能把它拍下來,這些能真正打動人的瞬間還是可以留存很久的。我們會堅持這種風格和品質走下去,不會因為追求經營規模而妥協。
我也希望我們這個團隊的目的不只限于婚禮,希望拍一些更有意思的主題,比如說我們也在嘗試創作一些微電影,或進行一些主題攝影的拍攝,這些目前是非商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