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在收藏市場上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表現穩健的門類。隨著越來越多的藝術收藏者開始關注攝影作品本身所獨具的人文價值,一些富人也將攝影收藏視為更有意義的處理余錢的方式,因此在2012年國內整個拍賣行業市場并不景氣的情況下,攝影收藏似乎并未遇冷。對于國內攝影收藏領域的現象、原因和發展趨勢等,我刊本期特邀新華社資深圖片編輯曾璜與我們分享他的觀察和分析。
攝影世界:您是否可以回顧一下2012年攝影收藏領域的發展和變化?
曾璜:今年最主要的事件當屬有一批中國攝影史上重要的原作現身,比如菲利斯·比托(Philips Beato)拍攝的中國第一批戰地影像;彌爾頓·米勒(Milton Miller)入選過世界攝影史的“觀看立體照片的中國人”等。
在藝術界,有一句至理名言:不看原作,是學不好攝影的。我們這代攝影人都是看畫冊成長起來的,尤其一些書籍的印刷質量不夠好,這讓我們對攝影作品的最終形態沒有更深的感覺,難以判斷這些本應該在博物館、美術館、畫廊展出的攝影作品的好壞。這個問題一直到改革開放后,外國較有水平的攝影展覽進入中國后才得以解決。有些攝影家,是出國看到高品質的攝影展后,才逐漸了解了攝影作品品質標準的問題。
有一點應該提醒攝影人注意,雖然這些極為珍貴的原作得以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財富效應的驅使,尤其好藏品的價格往往很高,這就讓攝影收藏和金錢、財富產生了關聯,誤導人們以為攝影收藏最重要的是金錢。但是從事收藏和報道的人士需要厘清,攝影收藏的本質是對攝影文化、藝術以及影像科學技術的保存和傳承,不該只糾結于金錢。攝影收藏出現以來,找回了一批因政治和歷史原因而“遺失”的攝影大家以及他們的代表原作,這是中國攝影史研究中最為重要的事,也是從事攝影收藏最有意義之處。
2012年出現在我們視野中的攝影大家還有:路易斯·李格朗(Louis Legrand)、達頓和麥克爾斯(Sylvester Dutton 和Vicent Michels)、威廉·普瑞爾·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埃米爾·羅斯菲爾德(Emil Rusfeldt)、約翰·萊蒂·布萊克(John Reddie Black)等,他們都未曾出現在中國攝影史中。還有一批民國攝影家的原作和底片,這都是中國攝影歷史研究中很重要的史料。
2012年,市場中還建立起了極具中國攝影文化特色的“戲裝照”收藏脈絡。2012年華辰影像邀請對中國攝影史和中國戲裝史都有研究成就的陳申先生梳理了“中國戲裝照的演變和收藏”后,秋拍就有華夏國拍、上海鴻盛等多家拍賣公司,推出了一批優質的“早期戲裝照”藏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攝影收藏市場還建立起了古籍善本和手札的收藏脈絡。
攝影世界:盡管2012年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量出現350%的萎縮,2012年華辰影像拍賣總成交額較2011年仍出現20%左右的增長,這對中國的影像收藏市場來說,是個怎樣的信號?
曾璜:華辰影像拍賣自2006年創辦以來,年銷售額一直徘徊在500萬左右,2011年開始出現強勁增長,一舉超過了1000萬。去年在收藏市場全面萎縮的情況下,仍增長到了1300萬。這讓華辰影像拍賣成為了國際上最大的中國影像藝術品交易平臺,同時也表明攝影收藏在中國開始走入上升通道。
攝影業內各環節也出現了明顯的信號,《中國攝影報》和《人民攝影》在2012年度攝影界熱點評選中,都將攝影收藏列為第一。大理國際攝影節上,攝影作品的成交達到了幾百幅,成交總額大約在500萬,這還不包括會后成交的部分。各大拍賣公司在2012年也不約而同地再次試水影像拍賣領域,特別是蘇富比香港在2012春拍中所開拍的中國影像藝術品全部成交,成交價是國內的2~3倍,這給國內拍賣行傳遞了一個明顯的信號。
2012秋拍除華辰影像外,單單北京就有嘉德、保利、華夏國拍、海王村、雍和嘉誠等多家拍賣公司開拍影像,上海鴻盛拍賣公司也擴大了影像拍賣的規模。特別是湖北省首屆攝影作品拍賣會的舉行,則意味著徘徊數年的攝影收藏,終于開始星火燎原了,多家省級拍賣公司都開始探討要開拍影像。可以推測在2013年,將會有多個省份開拍影像藝術品。
攝影世界:和國際上相比,當下中國影像收藏市場的特點是什么?目前形成了哪些收藏脈絡?
曾璜:我所了解的國外影像藝術品市場也正處在不斷發展之中: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使用攝影的手段來創作,紐約蘇荷區畫廊里也在提升影像藝術品的經營比重,加之它們的價格在不斷地創出新高,這些都提振著中國影像收藏市場。我們的影像收藏市場也始于這些外國藏家,并一直受到外國藏家和資金的影響,即使是新興的中國影像拍賣,也是參照國外成熟的模式來構建和規劃的。
當然,近幾年我們也逐漸發展出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收藏脈絡,如戲裝照的收藏、紅色經典的收藏、大合影的收藏、紀實攝影的收藏等等。我估計2013年將會有“紅色”收藏和彩色攝影的收藏等幾個熱點出現。
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中國的影像收藏已基本形成以老照片、紀實性攝影藝術品和當代影像藝術品三大板塊,并從中延伸出立體照片、照相館、攝影古籍善本、底片、攝影技術技法,經典紀實影像藝術品、行為藝術、彩色影像等多種多樣的收藏脈絡。
攝影世界:相比現在比較受藏家歡迎的歷史照片,似乎國內當代藝術的影像作品并沒受到太大的關注,在成交量、成交額雙增加的盤子里,沒有獲得較大的份額,您怎么看當代藝術影像作品的市場表現和市場潛力?
曾璜:在收藏領域,只要價格低于價值的藏品,都會得到藏家的關注,得到市場的認可。當代影像藝術品近幾年市場表現不夠好的根本原因,是價格高于其價值,一直透支著市場的回報。而老照片和紀實性攝影藝術品表現比較不錯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價格低于其價值,特別對于投資的資金來說,自然會選擇老照片和紀實性攝影藝術品。
當代影像藝術是充滿生機、冉冉升起的藝術形態,特別是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在國際攝影文化中已經占有了一些位置,很多藝術家已經進入了國外世界攝影史研究的視野,這些藝術品在市場上的表現,完全取決于其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如果價格合理,當代影像藝術品還是有不錯的市場認知度,比如2012華辰影像秋拍上,程玉揚、盧彥鵬、邸晉軍、黃曉亮的作品全部成交,“臺灣典藏”中當代影像藝術品的成交率也達到了80%。
攝影世界:我注意到,你用“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而不是“紀實攝影”一詞,二者間的區別是什么?
曾璜:在我國攝影收藏界存在一個誤區,甚至有機構提出“攝影收藏是收藏歷史”的誤謬說法,誤導了藏家。對歷史影像的保存,國家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中國照片檔案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各種機構都在做,不需要我們去操心。現在需要推動的是作為“藝術品收藏的攝影”,要收藏的是“用紀實性手法拍攝的影像藝術品”,而不是“紀實性的攝影”或“紀實攝影”。“影像藝術品的收藏”與存檔“記錄了歷史的照片”,是不同層面的兩件事,不應混為一談。
這里不妨用毛主席的歷史照片來說明。拍攝毛主席的攝影師很多,毛主席的照片也很多,都有歷史價值,都值得存檔。但作為影像藝術品收藏,侯波拍攝的毛主席藝術價值較高,因為“從圖像學的角度說來,侯波照片中的嚴謹、重大,富有強烈的形式感,奠定和構成了新中國領袖肖像所特有的視覺形式和傳統,極具中國攝影美術的傳統和意義。”(劉樹勇語)
此外,參考國際上“紀實類影像藝術品”的收藏,收藏依據都不僅僅是影像的內容,更要取決于攝影家在攝影藝術上的地位依據:比如收藏亨利·布列松可能是因為他的“決定性瞬間”,而收藏羅伯特·弗蘭克是因為他的“反決定性瞬間”;收藏安塞爾·亞當斯是因為他的“區域曝光”;收藏安德烈·科特茲是因為“畫面的完美組構”……
今年,中國攝影家協會也開始推“國家攝影典藏”了,我覺得國家原本投向“收藏攝影藝術品”的錢就不多,不該再用來“收藏歷史”了。
攝影世界:上面提到古籍善本是收藏領域的另一個增長點,在過去幾年的表現也很不錯,這方面的情況怎樣?
曾璜:攝影古籍善本書的拍賣出現于2009年,一直表現不錯。2012年“過云樓”藏書拍出了2億元的高價,并引發“國家優先收藏”的爭執。這件事也為中國攝影的古籍善本收藏注入了強心劑。現身收藏市場的攝影古籍善本和畫冊,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了中國攝影史上一批被“遺失”的攝影大家,如小川一真、青木文教、島琦役治、喜仁龍(Osvald Siren)、威廉·蓋洛(Williams Edgar Geil)、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漢茨·馮·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懷特兄弟(White Brothers)、辛希勒·比爾頓(C. Beaten)等。此外還有一批十分珍貴的史料,如中國第一本航拍攝影集《熱氣球下的中國》(1902年),中國第一本女性人體攝影集《百美圖》(1928)等。
2012年華辰秋拍第1243號拍品《北京》更是一本珍貴的私家攝影集,作者阿方斯·穆默·馮·施瓦茨恩斯坦茨(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1900年6月來華擔任德國駐華大使。施瓦茨恩斯坦茨是一位攝影愛好者,他任職期間在北京拍攝了很多照片,后制作出這本“私家書”,作為禮品送給朋友。這是目前了解到的最早的中國題材“私攝影”畫冊之一,發行量很少,有說法僅500本,十分珍貴。此外,清末民初日本人對中國進行各式各樣的影像考察所出版的各種攝影集,如“甲午戰爭”攝影集,“日俄戰爭”攝影集,亞東印畫集等。這些資料的出現,都為中國攝影史的研究,設置了新的領域和話題。此外,攝影人的信札也成為了收藏市場的珍品。
攝影世界:近年來,在收藏市場也出現了一批出版于19世紀的雜志,其中包含有很多老照片,是否可以放入攝影古籍善本中來研究?這方面的收藏市場的狀況怎樣?
曾璜:目前,出現在收藏市場的雜志最重要的有《中國雜志》(China Magazine)和《遠東》(The Far East)。這些出版物的獨特之處在于,是采用手工粘貼原版蛋白照片入冊的手法,實現用影像報道中國的目的,是清末圖文并茂的新式期刊的典范,也是研究中西方視覺文化傳播,研究1870至1880年代中國攝影史最重要的原件。雜志內留下大量的原版蛋白照片,多年來一直是攝影收藏的珍品。同時,攝影收藏市場出現的很多珍品也出自這些雜志。
目前,攝影史研究較多的是約翰·萊蒂·布萊克(John Reddie Black)和他創辦及主編的《遠東》雜志。這份出版于亞洲,廣泛流傳于歐美的英文刊物,是1870年代最重要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出版物,也是當時西方人士了解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和風俗的主要途徑之一,受到當時在華及對中國興趣的西方人士的歡迎。該雜志1876年7月移師上海出版發行后,刊登有中國風景、建筑、民俗和歷史人物的照片,地點涉及上海、北京、天津、廣東、香港、廈門、寧波等地。從攝影收藏角度來說,這些期刊除了作為出版物收藏,也可以作為老照片、古籍善本來收藏、研究。
對中國攝影史的研究來說,《遠東》雜志在構建西方社會的中國視覺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攝影師及他們的攝影活動,其中包括清末上海地區最為重要的兩位商業攝影師洛倫佐·費斯勒(Lorenzo F. Fisler)和威廉·桑德斯(William Thomas Saunders);在北京從事拍攝工作長達20年的英國攝影師托馬斯·查爾德(Thomas Child);在廈門開設第一家照相館并第一個拍攝臺灣的美國商業攝影師朱利安·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在寧波從事拍攝二十余年的業余攝影師華生少校(Major J.C. Watson),他們都是活動在中國的最重要的“洋攝影師”。《遠東》雜志也以佚名的方式刊登了一些中國攝影師的作品,是研究19世紀中國攝影史最為重要的原始資料之一。
目前,國內外都少有對《遠東》雜志研究的成果,也少有相關中文資料。2010年,英國著名東方攝影史學家泰瑞·伯奈特在他新近出版的《中國攝影史:在華西方攝影師 1860~1879》(Terry Bennett,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West Photographers 1842~1879)中,用多個章節介紹了《遠東》雜志,引起了國內學術界、文化界、傳播界,特別是攝影史學界對《遠東》雜志的興趣,有關《遠東》雜志和它的攝影家的研究開始起步。
攝影世界:在國內收藏市場整體不景氣的環境下,2013年影像收藏市場的前景如何,會受哪些因素影響?
曾璜:我很看好中國影像收藏市場的前景,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國內的攝影市場已經進入了穩步成長期,成交額和成交量將持續增加,藏家也在穩步增加,特別是國家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和圖書館,還有學術單位和機構加盟攝影收藏領域,民間攝影博物館不斷涌現,攝影收藏基金陸續出現,投入的資金總量將不斷增加。在提倡將文化作為產業發展的當下,眾多的公立和私人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開始進入影像收藏領域,它們的參與將進一步推動影像收藏的繁榮。
在財富效應的驅使下,好的攝影藏品將大量涌現,出現更多的攝影珍品,甚至孤品。作為稀缺資源的19世紀名家名作,民國影像史料,底片和建國初期的原版老照片,可能成為投資人關注的藏品。對老照片價值和影像藝術品的認知程度也將有所增長,攝影收藏的一、二級市場的分工和合作將更為成熟,攝影拍賣將注重稀缺的資源和價格低于價值的影像藝術品,還原其本來的功能。
當藝術品成為金融資產后,影響攝影收藏的因素之一便是國內外大的經濟環境,投入攝影收藏的資金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其他金融市場的表現,如國內的樓市和股市。但是,毋庸置疑,將有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影像收藏領域,包括已經出現的基金,信托理財和藝術品銀行等多層面的影像藝術品投資方式。2013年對影像藝術品的收藏和投資來說,應該是穩步發展的一年。
攝影世界:作為新藏家,在進入市場之前應該做好哪些功課?您有哪些具體的建議?
曾璜:作為新的藏家,在進入市場前,一定要多看好的展覽,如在北京、麗水、武漢巡展的“前塵影事——最早的中國影像”,去年大理攝影節推出的“史蒂芬·懷特收藏展”,中央美院的“原作100”全國巡回展,深圳大乾藝術中心的“弗洛伊德(Williams Floyd)原作收藏展”等;還有知名畫廊舉辦的影像藝術品展,藝博會上展示的影像藝術品,攝影節上的原作展;特別推薦去各大拍賣公司觀看影像拍品預展,這些展覽不僅讓觀者養眼,也讓潛在的買家上手,還可以與拍賣公司的專家顧問探討藏品,從而建立起自己的攝影藝術品辨別標準和心理價位。
當然,具備一定的攝影史知識,了解攝影技術技法,對進入攝影收藏領域大有幫助,而且只應該選擇自己喜歡并了解的“收藏級名家名作”。具體到價位,在5000千元以下的限量版名家名作,有錢就可以買,超過一萬元的應該咨詢一下藝術品投資顧問。
攝影世界:您覺得目前國內收藏市場中影像藝術品的價格合理嗎?
曾璜:無論是收藏,還是投資,目前仍然是進入影像收藏市場的好時機。經過六七年的發展,影像藝術品的評估體系和評價體系已經初步建立起來,雖然很多作品出現了一定的漲幅,但更多的藏品還處于起步價格,是價值投資的洼地。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當代藝術的泡沫消掉了一些,19世紀的名家名作,民國著名攝影家的名作、底片,以及部分當代影像藝術家的代表作,目前的市場價格都適于收藏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