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刊2013年第2期“社區文化”欄目報道了蠡縣光頭老楚藝術團的事跡,讓我這個熱愛文藝的市民思考了很多。
光頭老楚藝術團1983年成立至今,服務農村近30年。從2009年到現在,每年的演出場次都在500場以上,年收入180余萬元,為80多萬農村觀眾提供文化服務,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少專業院團一年就演幾場,成天為生存發愁,“光頭老楚”能一年演到數百場,沒要國家一分錢,這很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豐富農村百姓文化生活,除了專業劇團“文化下鄉”,更多還得靠“光頭老楚”這樣長期扎根農村的劇團。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的欣賞品位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元化,演出節目需要不斷創新和提高。為了保證節目質量,“光頭老楚”藝術團隨時關注流行趨勢,調整節目內容,力爭達到多樣性、趣味性、不守舊、不落伍。此外,楚慶榮認為,藝術演出不僅要有樂,更要有教,不僅要演給群眾看,還要引導群眾變,通過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形式,把黨的富民政策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理念宣傳到廣大農村。一群不領國家工資的藝術人員敢到演藝市場中去搏擊,還把很多政府的文化服務市場抓到手里,能夠做到這樣,最根本的,就是他們不等、不靠、積極主動進入市場,搶占能控制的演藝市場空間,努力讓生存的市場空間最大化。
經費短缺、場所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群眾藝術的自發性是一把雙刃劍,迫于現實條件的窘迫,有的藝術團體可能會由以自娛自樂轉向商業性經營為目的,從而取悅觀眾,流于低俗。精英文化與草根文化并不背離,但需要自身的不斷提高和政府相關部門適當引導、服務。希望有更多“光頭老楚”這樣的草根藝術團成長起來。
保定讀者 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