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產性保護”概念的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越來越受到各級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紛紛利用“非遺”項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目前,石家莊市已經涌現出藁城宮燈、無極剪紙、金鳳扒雞、辛集農民畫等一批“非遺”品牌。
基地:“非遺”保護的隆起帶
從最初喚起民眾保護意識的宣傳,到“非遺”全國普查與名錄的建立,以及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各級黨委、政府對“非遺”保護的認識不斷提高,特別是“生產性保護”概念的提出與具體實施,又將“非遺”保護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
石家莊市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把“非遺”保護、傳承與利用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非遺”作為文化產業發展創新的重要源泉和動力,需要深入挖掘、整理、保護和利用我市豐富的文化資源,讓眾多“非遺”項目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入推動省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從資金、土地、技術、人才等方面,為“非遺”企業提供了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證,“非遺”生產性保護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經過幾年努力,石家莊市“非遺”產業增長勢頭良好,“非遺”的文化附加值通過生產性保護的開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開掘,“非遺”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得到增強。
藁城宮燈、無極剪紙、辛集農民畫等重點“非遺”項目的產業體系逐步完善,生產性保護措施促進了“非遺”項目業態不斷擴展。在各級政府著力引導和支持下,先后建立了辛集農民畫基地、無極剪紙基地、晉州官傘基地、藁城戰鼓基地、常山戰鼓基地、井陘拉花基地等“非遺”保護基地,“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已初步形成社會廣泛參與、保護機制多元化的格局,呈現出“傳承能力增強、項目業態擴展、品牌影響提高、資源利用延伸”的態勢,產業規模逐步形成。
生產性保護的實施,極大提高了對“老字號”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擴大了“非遺”品牌的影響力,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藁城宮燈”已名揚海內外,形成了以梅花鎮屯頭村為中心的宮燈產業集群,年產量達5000萬對,占全國總產量的90%,年產值超過10億元,產品遠銷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無極剪紙”初步形成創作、生產、營銷“一條龍”的產業模式,剪紙公司、工作室達10余個,年創作生產能力3萬余幅,實現年產值500余萬元,產品銷往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
困頓:老手藝后繼乏人
雖然石家莊“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取得一定成績,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第一,企業盼望減負。調查中發現,多數“非遺”企業因成本無法獲得抵扣,使企業的實際稅賦高達15%左右。一些企業為了生存,將企業分成若干個工作室,變成小的納稅人,繳納較低的定額稅,這種做法嚴重阻礙了傳統手工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導致產業無法形成一定的規模。
第二,企業資金匱乏。據調查,很多“非遺”項目無法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主要瓶頸問題是資金匱乏。盡管國家、省、市都制定了扶持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但是對“非遺”項目的投資來說,目前的政策效果還是十分有限,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微企業的資金匱乏問題。
第三,產品市場有待開發。受工業化沖擊,地處偏遠、難以量產、成本高的原生態手工藝產品找不到大市場。而機械化生產的旅游特色產品往往將民族藝術產品“粗鄙化”,進一步沖擊了原生態手工藝的精品消費。
第四,傳承人問題有待解決。從石家莊市的實際情況看,全市143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50歲以上的占76.9%,60歲以上的占62.2%,傳承人老化現象十分嚴重。現在,年輕人眼界寬,選擇多,真正愿意踏踏實實學門手藝的人很少,而且傳統手工藝回報也有限,短期內并不能實現財富積累,造成傳統手工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
前瞻:四劑良方活絡通經
目前,“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在市場化進程中實現自身的良好發展,推動“非遺”資源轉化為產業資源,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必須加強宣傳,讓更多的人愛上“非遺”。
只有把“非遺”宣傳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才能提高全社會對“非遺”的認識和保護“非遺”的文化自覺性,努力營造“廣泛參與、深入挖掘、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一是利用傳統媒體搞好宣傳引導。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通過播放公益廣告、公益講座、采訪藝人等形式,大力宣傳“非遺”文化內涵、藝術精髓、歷史沉淀,增強“非遺”文化的吸引力。二是利用新興媒體搞好宣傳引導。要充分發揮現代新興媒體的作用,開設網上“非遺”博物館、“非遺”QQ群、“非遺微博”等形式,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增強“非遺”文化的輻射力。三是利用重大時機搞好宣傳引導。要充分利用“非遺日”等重要時機,通過舉辦文化遺產周、“非遺”展示、民俗大觀園、民族民間文藝節目巡回演出等系列活動,大張旗鼓地宣傳“非遺”,提高全社會對“非遺”的認知和保護“非遺”的文化自覺性。四是利用公共文化設施搞好宣傳引導。要注重發揮轄區內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作用,開設“非遺”專題展覽,向群眾普及“非遺”知識,讓公眾尤其是年輕人了解并喜愛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二)堅持政府主導,讓配套政策更給力。
一要把加強“非遺”生產性保護作為加快省會文化強市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明確各級政府的保護主體職責,制定全面的長遠的切實可行的工作規劃,實現“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網絡化、法制化。二要由政府出面,協調溝通政府相關部門之間、政府與學術界、學術界各學科之間、政府與有關社會組織、團體之間的關系,真正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保護工作局面。從石家莊市的情況看,“非遺”生產性保護實施主體主要是民營企業,政府的職能是提供優質環境,搭建服務平臺,搞好政策引導。三要進行有力的政策扶持。各級政府要按照上級有關政策規定,制定出臺有關土地、財稅、金融、外匯和通關等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土地方面,在土地劃撥、博物館建設等方面給予“非遺”企業支持;財政方面,地方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出臺相應的文化產業稅收減免政策。
(三)“抱團”發展,扶持經濟共同體。
“非遺”生產性保護還處于摸索階段,必須加大財政投入,但單純靠財政撥款,很難發展起來。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過程中,把準入的門檻放開,把優惠的幅度放寬,把市場的需求激活,讓投資者看清市場前景,吸引更多的資本注入“非遺”生產性保護。一是地方財政給予支持。二是鼓勵金融機構給予支持。三是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要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等社會資本投入“非遺”生產性保護。四是創新發展運作模式。采取“抱團發展”“公司+農戶”等運作模式,主要以大公司為龍頭,召集并指導眾農戶,使“公司”和“農戶”一線相牽,組成“資金共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通過靈活的融資渠道,為“非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有助于“非遺”企業解決資金瓶頸,這將為“非遺”企業發展增添動力,為“非遺”生產性保護創造有利條件。
(四)培養傳承人,不遺余力。
一要加強“非遺”保護工作隊伍建設。各級政府要成立相應的“非遺”工作機構,落實“非遺”工作人員編制,建立健全市、縣、鄉(鎮)三級保護工作網絡。并加大對“非遺”保護工作隊伍的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理論水平。二要加強“非遺”保護研究隊伍建設。要在高等學校設立專門學科,進行“非遺”保護工作的研究,大力培養“非遺”保護和管理所需的專業人才。三要加強“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建設。繼續開展好代表性傳承人的命名活動,定向保護,鼓勵傳承,并充分發揮代表性傳承人的作用,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快“非遺”傳承隊伍的建立,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的優秀者和做出重大貢獻者,對優秀的“非遺”傳承單位,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激發其工作熱情。四要加強后備“傳承人”的培養。要充分發揮民族民間文化對廣大青少年具有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遺”納入學校課程,在學生中普及“非遺”項目保護知識,激發青少年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讓各級學校的藝術教育承擔起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義務。
(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