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喜歡吃鹽漬的東西,除卻雞鴨魚肉,咸菜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寧波人有一句話流傳很廣,叫做:“三日不吃咸菜湯,腳骨有眼酸汪汪。”所以,明知腌制的食物中有害人體的物質存在,但習慣成自然,舌尖上的記憶深入骨髓,改也難。 江南最普通的咸菜是用雪里蕻鹽漬的,方法很簡單:新鮮雪里蕻菜堆幾天變軟之后,用粗鹽撒在菜上,踩緊,放缸中封緊口,20來天后就可以吃了。考究一點的,要洗凈,要晾干,要切碎,只用鹽那是統一的,花里胡哨放這放那的,失去純正,腌出來的不是我喜歡的味道。用雪里蕻咸菜(雪菜)和大黃魚燒湯,俗稱“大湯黃魚”,非常鮮美。 在食物習慣上,暗示的力量很大。女兒的奶奶從小就告訴她,愛吃魚蝦的孩子腦子最聰明,于是我女兒專攻魚蝦,等待聰明降臨,使考試分數能大聲喊得出口。奶奶又說:“雞鴨魚蝦,活為上。”堅持唯物主義世界觀100年不動搖的奶奶不信佛不拜佛,為日長夜大的孫女殺生,眼睛不眨手不抖,作為她的孝順媳婦,理所當然也得有一顆堅強的心,常買活物回來整治。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上海的菜市場活魚、活蝦種類越來越多。不過,而品種再多也趕不上我們每天大張的嘴巴咀嚼的頻率,春夏秋冬一輪一輪地把稀罕的、不稀罕的活魚活蝦都吃遍了,轉向大型超市尋覓新的外來品種。 銀鱈魚屬于深海魚,產于北大西洋兩側,包括日本北部、白令海海岸、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亞州等海域。銀鱈魚含有大量脂肪,肉質白細鮮嫩,不少國家把銀鱈魚作為主要食用魚類。在北歐,鱈魚被稱為“餐桌上的營養師”,葡萄牙人就更直接把它稱為“液體黃金”,可見它的營養價值之高。 似乎任何泊來品猛一下見到總是令人仰視的,少見多崇敬,待鎮定下來,才發現,不過如此。 過去,銀鱈魚在國內少見,到西餐館吃大餐,上來一盤黃油煎銀鱈魚,配一塊檸檬在旁邊,便覺得很上檔次。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道菜,覺得魚肉干硬,淡然無味。不過,吃西餐就是吃腔調,盡管價錢貴到你心痛,味道不好吃到你胃痛,你還得做出很優雅、享受的樣子,嘴巴張得小小的,細細地用刀把魚肉和骨頭分開,蘸點色拉醬,慢慢送入口中。尤其是,要對你對面的人微笑,能講幾句英語的,盡量講。 我不是個頑固的人,可生來對西餐沒有好感,每次吃完就覺得很堵,胃里面膩膩的不舒服,臉上笑也笑不出來,寫著兩個字:后悔。我完全不能想象如何在歐洲生活一個月,天天吃西餐我一定會崩潰的。 IkFflm3QpylUDGnSlPIqhAK3UhlG0hD2ZxvERqDVCAo=回到銀鱈魚。現在我國超市里也有很多了,有新鮮盒裝切片賣的,也有冰柜中凍得硬邦邦,寫著“加拿大進口”的。買的人不多,原因一是有點貴,二也許就是不會烹調。我看日本餐館做銀鱈魚,不是黃油煎就是烤,而中國餐館的銀鱈魚最尋常的做法是用雪菜竹筍絲蒸。我在家里試驗過幾次,也是經歷過失敗后,總結出一點經驗,那就是“雙拼”法,蒸歸蒸,煮歸煮,合而為一。 首先,不要買魚身太大的,因為肉質粗。我一般選看得順眼的,冰凍融化后魚肉變軟,用少許鹽兩面抹一下,放蔥姜、料酒上籠蒸七八分鐘。控制時間太關鍵了,前幾次我都蒸得太老:有一次蒸好后焐在鍋內,等到拿出來吃,肉質柴得不行。所以,我總結一是蒸前腌制,二是控制時間,三是不能焐,馬上上桌。 雪菜要買青綠色的,切碎;竹筍或冬筍都可以,切絲后在微波爐中轉一下去澀;熱鍋放一點點油,喜清淡的可以不用油煸雪菜;魚湯要利用起來,將雪菜和筍絲燒煮一下,把湯吊出鮮味來,然后一起倒在蒸好的魚片上,用香菜點綴即可。銀鱈魚幾乎沒有小骨頭,肉白嫩,靠近皮的脂肪凍凍的,很鮮腴。 廣東煲湯幾招鮮 起初都是在港臺電影、電視劇里看見廣東煲湯的,一般都是母親為受傷回歸的孩子親手煲一鍋補湯,放好幾種藥材,精心烹制,端到孩子的床邊,擔憂地看著他(她)喝下去,淚水混合著汗水,無語哽咽,場景催人淚下…… 廣東煲湯就這樣在我的心目中仿佛靈丹妙藥,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可是當我自己在大賣場買回寫著“廣東煲湯配方”字樣的藥材回家,按著上面寫的方法熬湯,一嘗,竟完全不能接受,尤其是家里的孩子,直嘆“苦死了”。藥味蓋住了雞鴨或者豬蹄的肉味,喝湯就像喝藥一樣,真不行。 對于廣東煲湯的再認識發生在第一次去香港旅游,在一個很普通的茶餐廳吃飯,奉送一碗例湯,混濁得貌不驚人。一口喝下去,滾燙中卻滲透著無窮的滋味,有干貝等海鮮的滋味,有雞鴨魚肉那樣的肉香,有中藥材悠悠的苦澀與回甘,那一口口湯順著喉嚨直下,一種幸福的感覺彌漫于胸腔之中。那是我從未有過的體驗,一口湯,就是這口湯,它改變人的心情,它讓人想到世間美好的事物,讓人駐足,留戀塵世。 也許是年齡和閱歷改變了口味,也許是遍嘗美味之后尋求腦海中有深度的至味,我也講不清楚,只是對廣東煲湯產生了好感。之后我在家常常煲湯,因為南北口味還是有所不同,早前大腦皮層中儲存的味覺還是需要一點點修正,所以我對煲湯所用的中藥材進行取舍,味道太重的少用,甚至不用,而西洋參、當歸、黃芪、陳皮、山藥干、百合干可以用,蜜棗和紅棗、桂圓則完全可以接受,煲出一鍋鍋人間美湯。 去年5月,長居紐約的朋友回國探親,得知他夫人小玫瑰會煲一手好湯時,非常激動,將他們請到家里,面授了幾款私家煲湯法。當電臺“今天吃什么”當家主持林楓聽到消息,果斷與我們聯系,在電波中我和小玫瑰分別介紹了廣東湯的配方和制法,大家因有趣笑成一團。 特別是聽到小玫瑰那一手煲湯技術來自于老爸,而老爸的手藝又來自他媽媽,也就是小玫瑰的祖母時,當我們得知他們全家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從廣東移民到美國紐約定居,但那來自家鄉的煲湯仍是頑強地似香火一般留傳下來時,那份感動讓聽眾濕潤了眼眶。 下面是小玫瑰臨走的時候,怕我記性不夠好,執意在紙片上寫給我的廣東煲湯方子: 粉葛排骨湯 主料:小排骨、粉葛 配料:黃豆、火腿、蜜棗、胡蘿卜 調料:陳皮干 功效:祛濕降火 烏雞當歸湯 主料:烏骨雞、蓮藕 配料:枸杞、紅棗、龍眼干 調料:當歸頭、陳皮干、生姜 功效:女性滋陰調理氣血 蓮藕小排湯 主料:小排骨、蓮藕 配料:黃豆、胡蘿卜、紅棗 調料:干香菇 功效:清火降暑 排骨蘿卜養生湯 主料:小排骨、蘿卜 配料:黑木耳、枸杞子 調料:生姜、醋 清燉母雞湯 主料:老母雞 配料:干黃花菜、干香菇 山藥排骨湯 主料:小排骨 配料: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