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知名藝術家河北行活動啟動
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外宣局主辦的“善行河北·筑夢興冀”——全國知名藝術家河北行活動在無極縣野風藝術聚落啟動。來自天津美院、北京畫院、寧夏油畫藝術委員會,以及河北、山東、吉林的20位藝術家參加啟動儀式,并將深入河北省無極、正定、平山等地進行采風創作,通過美術的形式進一步擴大“善行河北”在全國的影響力,推介河北省的優質文化資源。
采風過程中,藝術家們將用手中的畫筆創作反映“善行河北”的精美藝術作品。油畫家、天津美院教授曹春生表示,此次全國知名藝術家河北行活動很有意義,是一次難得的互相交流和學習的過程。河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太行山區景色優美、民風淳樸,以前也多次來這里寫生,收獲頗豐。此次和全國各地的藝術家一起,相互交流、切磋,相信能激發出不少靈感,創作出反映河北特色的美術作品。油畫家、《中國油畫》雜志社主編王琨說:“每一次藝術的創作,既是一次藝術家心靈在時間與空間中游歷的過程,也是通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經歷為其累積藝術的火花。這次活動能和新老藝術家朋友一起交流藝術心得,并一同前往太行山寫生基地采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難得的機會。”
石家莊絲弦在香港大會堂激情唱響
近日,石家莊市絲弦劇團首場演出——絲弦折子戲專場在香港大會堂劇場精彩唱響。這是該團參加香港2013中國戲劇節的首場演出。時而高亢時而婉轉的絲弦腔、豐富精彩堪稱絕技的表演技巧令香港戲迷大開眼界,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
此次折子戲專場,該市絲弦劇團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共同表演了《小二姐做夢》、《寇準背靴》、《趕女婿》、《李天寶吊孝·哭靈》四個精選折子戲,充分展現了石家莊絲弦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藝術魅力。
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此次赴港演出,是應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聯誼機構有限公司邀請,赴港演出是該團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的又一次成功舉措。
劇團還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了絲弦劇種的淵源、表演和音樂唱腔演示講座,慕名而來的香港戲迷坐滿了文化中心的第二會議室,他們懷著濃厚的興致認真地聽講解,并和絲弦藝術家邊樹森、于俊仙等進行了深度交流。
《夏玉祥散文集》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
近日,《夏玉祥散文集》研討會在石家莊市亞太大酒店舉行。研討會由中國散文學會、河北省作家協會、河北省散文學會舉辦。來自北京、天津及河北文學界的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對《夏玉祥散文作品集》從內容題材、思想感情、藝術特色等多角度進行了分析、研討。
2013年6月,《夏玉祥散文集》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研討會上,大家在發言中一致認為,夏玉祥的散文清新質樸,率真曠達。從文集中可以看到作家真實的心路歷程和生命過程,可以真切觸摸到他生命的脈息和情感的律動。真實美,不僅成為作品的品質和命脈,也成為作品產生審美效果的動能和張力。《夏玉祥散文集》,不僅是個人性情的張揚,也是時代精神的弘揚;不僅是個人審美的追求,也是時代美學的凸顯,堪稱一部充滿美學容量和哲學品質的生命之作。
夏玉祥,1948年出生,河北樂亭人。當代書法家、攝影家、詩人、作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主要著作有書法集《當代書法家精品集·夏玉祥》,攝影集《瞬間的永遠》、《山水情緣》,《夏玉祥詩詞集》等。曾任河北省軍區政治部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中共河北省委副秘書長、河北省民政廳廳長等職。退休后擔任河北省慈善總會會長。
應邀出席本次研討會的專家學者有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散文評論家紅孩,河北省散文學會會長、著名作家、詩人堯山壁,河北省作協副主席李延青等。 (寧雨/文并圖)
馬蘭兒童音樂節唱響太行山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的馬蘭,別忘記唱一首心中的歌謠。”革命老區阜平太行山下的馬蘭村上空,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在山谷間久久回蕩。舞臺對面的山澗和山坡上,3000多名觀眾掌聲如潮。近日,由鄧拓之女鄧小嵐發起的“馬蘭兒童音樂節——2013馬蘭森林音樂會”,讓深山溝里的馬蘭村徹底沸騰了。
鄧小嵐說,70年前自己出生在馬蘭村,這里就是自己的家鄉。“給山村孩子辦一場自己的音樂會在全國還是首次,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孩子們才能享受音樂最本真、最純粹的美。”鄧小嵐說,希望能給馬蘭村孩子們的童年留下最美的回憶。
提及為何將音樂帶給馬蘭的孩子們,鄧小嵐說,馬蘭是自己的家鄉,2003年清明節,她回來掃墓,掃完了回村子時,把村里幾個小孩兒找來說唱個歌,結果他們什么歌也不會。“我開始還不信,以為孩子可能不好意思唱,后來我讓他們唱國歌,只有兩個孩子能跟著哼哼,調兒還不對,我心一下就涼了。”
鄧小嵐說,自己從小就愛唱歌,也喜歡音樂,沒有音樂的人生太蒼白了,當時鄧小嵐特別心酸。鄧小嵐一次次往返北京和馬蘭,把家人用過的和朋友們捐送的手風琴、小提琴、電子琴和吉他等樂器、樂譜帶到了馬蘭村。樂器有了,可孩子們連樂器名字都叫不出來,更不懂樂譜。于是,吹拉彈唱全能的她在馬蘭村住了下來,組辦了馬蘭村孩子們的小樂隊,手把手地教孩子們識譜、拉琴。
每年十幾次往返于北京和馬蘭,路途400公里,顛簸近8個小時,七旬的鄧小嵐就只是為了給孩子們排練一首歌。就是這段路,鄧小嵐從2004年起,一走就是9年。鄧小嵐的辛苦沒有白費,除了給村里孩子們帶來快樂,她創建的馬蘭小樂隊應邀先后到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浙江衛視等錄制節目,并參加了2012年北京電視臺春晚。
民俗畫家張樹芳個展在石舉辦
近日,張樹芳個人作品展暨個人作品集首發式在省會石家莊舉行。書畫愛好者及普通觀眾200余人參加了此次展覽。
生于1945年的張樹芳,是土生土長的老石家莊人,他有幸見證了清末、民國的老房子、老街道的變遷,同時,坊間流傳的民國人物、故事也深深地埋在他的記憶里。
自10歲開始學畫、師從徐悲鴻弟子胡威璉的張樹芳,退休后又把畫畫當作了自己的“大事”。2006年,他偶遇石家莊市地名辦的茍志俊,茍志俊也非常熱衷搜集石家莊影像資料,因為熟知張樹芳作畫的功力,就建議他畫畫老石門。從那時開始,張樹芳除了周日去古玩市場畫速寫之外,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到了創作《石門舊事》上。張樹芳搬出他50年的街頭寫生稿,訪問了一個又一個八九十歲的原住民,翻閱了一摞又一摞積年的資料,整理出了《南大街19號》、《原國民黨警察局》、《民生街藝術影院》、《中山路大眾劇院》、《人民影院》、《正義街萬字胡同舊宅》、《電報局街趙家樓》、《休門街舊宅》等百余幅珍貴速寫畫。終于,那些人物、那些場景、那些曾經的老街老店,在他的腦子里復活了。“我作品里的主要人物,都是有名有姓的,比如花園西街的‘八大怪’,小婦人、大老黑、大活寶;畫面表現的場景,也都是有時間地點的。”
如果說剛開始的創作還有一種嘗試的味道,但當第一卷《石門舊事圖》完成并到韓國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后,張樹芳的創作已經完全成為一種文化自覺。民生街一帶的拆遷改造,則讓張樹芳用一支畫筆把老石家莊留下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于是,繼《石門舊事圖》之后,《石門風情圖》、《石門百業圖》一氣呵成。不久前,河北美術出版社將《石門百業圖》輯錄成《市井百業圖》,把老石家莊的風情留在了書頁中。 (劉賢/文并圖)
河北肅寧縣發掘一處唐宋古村落遺址
近日,南水北調保滄干渠工程征遷核查期間,在河北省肅寧縣梁村鎮北白寺村發現了一處古村落遺址。考古人員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批唐宋時期的生活用品、陶瓷碎片及一眼古井。據介紹,目前考古隊已挖出13個探方,該古村莊遺址的搶救性發掘工作還將持續3個月,探方數量將增加到80多個,面積達2000平方米。該遺址的發掘,有助于了解當地當時的經濟狀況和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