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柏鄉考察劉秀登基地
漢光武帝劉秀與柏鄉學術研討會近日在河北柏鄉舉行。研討會期間,與會專家專程考察了劉秀登基地千秋亭遺址,并深入探討了柏鄉作為東漢王朝起點的重大歷史意義和重要歷史地位。
河北省柏鄉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杰出人物輩出,重大歷史事件時有發生。《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公元25年)光武于是命有司設壇場于鄗南千秋亭五城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鄗南千秋亭五城陌,即今河北柏鄉縣城北十五里鋪。
研討會上,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子今,陜西省歷史學會會長、《劉秀傳》作者、西北大學教授黃留珠等史學專家根據歷史研究成果,從史學角度講述劉秀在柏鄉登基及活動的重大歷史史實,廣泛論述柏鄉與漢文化的不解之緣。
據專家介紹,東漢開創初期,劉秀在柏鄉活動頗多,同時也奠定了他統一全國的重要基礎。關于劉秀的歷史傳說在柏鄉流傳甚多,柏鄉漢牡丹就是因劉秀而得名,由此名聞天下并千年不衰。
千年鐵佛滄州面世
“滄州的獅子,海豐的塔,高灣街上的鐵菩薩。”這首民謠中所說的鐵菩薩就是指海興鐵佛。
據《海興縣志》記載:“高灣五村有古寺廟10余處。”“東南村有觀音菩薩廟,廟中鐵菩薩全高約2米,坐像。”“西南村大寺中有大鐵鐘一尊,其鐘聲十幾里以外都能聽到。”據說此鐘是專為兩佛而建,那里“咚咣”,這里“叮當” 聲聲不息,遙相呼應。
東南村村民,86歲的老人蔡玉池說:“70年前是我親手把鐵佛埋到了地下。”1942年,高灣菩薩廟被改做學堂,孩子們每天在鐵佛身上爬上爬下,佛體遭到破壞,佛頭后的“纂兒” 被砸掉。為了保護鐵佛,也為防止孩子們摔傷,蔡玉池和家人用杠子把鐵佛推出學堂,在不遠處的“浪窩”里挖了一個大深坑,將鐵佛埋在深坑里。
“4月初,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找到我,想讓我來幫助尋找鐵佛,我雖然年紀大了,可這件事記得特別清楚,一下就指出了準確地點。”蔡玉池老人用手指著村民孫希明家大門口前說,“這里是埋鐵佛的地方,離這里大概6米就是原來觀音廟的廟門,可惜現在廟也不存在了。”雖然有準確的地址,可是考古人員還是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來進行科學的探測,“這些洞就是探測留下來的,考古人員都是來自河南的權威人士,探測的結果是鐵佛大概在地下3米左右的位置。”
海興相關工作人員透露,近兩年海興一直在請相關文物部門進行考證,經過國內知名考古專家勘探,終于發現這尊古代鐵佛。“16日晚上,我們首先挖出了鐵佛的蓮花座,這尊佛像的制造很了不起,表面都有防腐涂層,雖然埋在地下70年,但蓮花座等部位一點銹的痕跡都沒有,挖出一見光卻立即出現了浮銹,所以我們立即又將它掩埋起來。目前我們正在制定詳細的保護方案。”據蔡玉池老人回憶,鐵佛坐勢有1.5米多高,手扶膝蓋,笑容寬厚仁慈,重在500公斤以上。
這尊鐵佛又是如何被鑄造,它的真實來歷又是怎樣的呢?海興自古為魚、鹽、鑄造之重地,早在西漢武帝元狩時期(公元前113年),這里就是渤海郡郡國五銖錢的鑄造地,曾出土過大量郡國五銖廢錢,還發現過西漢早期的載錢沉船和大批的銹蝕銅鐵塊以及戰國刀幣、漢半兩錢等,這些都說明海興一帶有著深厚的冶煉和鑄造業基礎。到了南北朝,佛教在中國逐漸盛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高灣的鐵佛菩薩廟和大鐘寺等隨之建立。專家初步推斷,此佛鑄造年代為宋代或南北朝時期,距今有千年的歷史。
河北云夢山成為國家4A景區
“中國智慧山”——河北邢臺云夢山國家4A景區近日正式掛牌。來自河北、山東、河南等地游客4000余人進行了游山。
邢臺云夢山位于太行山中段、晉冀交界的邢臺縣冀家村鄉石板房村,東距邢臺市65公里,交通便利。云夢山文化底蘊深厚,相傳春秋戰國時代縱橫家鼻祖鬼谷子曾在這里修道,留存有講經洞、洗劍池、孫臏峰、龐涓嶺、毛遂洞等大量文化遺存。鬼谷子與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眾弟子的傳奇故事至今流傳在石板房村一帶。
云夢山“山雄、水秀、谷幽、洞奇”,尤其是白龍溪,從山頂的水簾洞及東、西白龍泉噴涌而出,一路形成九瀑十八潭,若白龍飛騰,如銀練飄舞,被譽為“北方的九寨溝”。
大運河首批申遺點 河北占倆
日前,國家文物局召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正式確定了我國大運河首批申遺點段。其中,河北省東光縣連鎮謝家壩、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兩大遺產點與滄州至德州段運河河道成功入圍。據悉,今年七八月間,首批申遺點段將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考察。這也意味著,大運河申遺真正進入“倒計時”。
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等省份的35個城市。
此前我國將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132個遺產點和43段河道一起打包申遺。此次,經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專家委員會評審推薦,國家文物局確定了大運河首批申遺點段,包括分布在8個省、直轄市的31個遺產區的27段河道和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其中,河北東光縣連鎮謝家壩、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兩個遺產點入圍;27段河道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滄州至德州段運河河道也成功入圍。
“大運河河北段是中國大運河申遺的重要一環,具有真實性、完整性的特點,此次入選大運河申遺的首批預備名單的滄州至德州段河道就是典型代表之一。”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說,入圍的兩個遺產點也很有代表性,作為保存極為完整的險工,采用了古代傳統的糯米注漿逐層夯實的傳統工藝。
“90后”大學生自制河北文化概圖
近日,網絡上兩張特別的河北省地圖引來了眾多網友的圍觀,這兩張地圖既沒有地理標志,也沒有行政區域名稱,卻濃縮了燕趙大地歷史名勝和著名的中學、高校。“讓河北人更愛家鄉,讓更多人愛上河北”是這兩幅地圖的作者葛乃碩的初衷和希望。
張北壩上草原、承德避暑山莊、秦皇島山海關、唐山抗震紀念館、保定白洋淀、滄州鐵獅子、廊坊龍泉寺、衡水湖濕地保護區、邢臺天河山和邯鄲磁州窯等200多處河北省歷史名勝,在“90后”大學生葛乃碩的繪制下,濃縮到了一張地圖上。
葛乃碩今年剛剛21歲,是邢臺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因為學習的專業是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對平面設計情有獨鐘的葛乃碩突發奇想,是不是可以制作一張地圖,可以囊括燕趙名勝。
今年3月,葛乃碩查閱資料,懷著興奮的心情制作了一張地圖,這張地圖以普通地圖為藍本,按照行政區域劃分,將11個地市的名勝古跡以不同字體繪制而成。“由于時間倉促,就將其命名為《河北省名勝古跡概圖》。”讓他沒想到的是,在把圖發到了網絡上后,引起了同學們和網友們的關注,紛紛留言補充名勝古跡名稱。“內容越來越多,到現在這張圖上至少已有200多個景點名稱了。”
緊接著,葛乃碩又將全省100多所中高校濃縮到了河北地圖上,并取名為《河北省中高校概圖》。據其介紹,此后,他還會將河北省的歷史人物制作成地圖。
葛乃碩說,“繪完這兩幅地圖,更感覺到家鄉是如此美麗。”喜歡旅游的他心中有了一個愿望,將來一定要走遍家鄉的每個角落。
電視劇《唐山大地震》有了方言版宣傳歌
“90后”唐山小伙常金,為電視劇《唐山大地震》創作了說唱風格的宣傳歌曲《唐山大地震》。
常金今年23歲,是唐山開灤煤礦的一名普通工人,2009年曾在河北電視臺《大地歡歌》節目中獲得總冠軍。這首原創歌曲由常金用唐山方言演唱,并在說唱中融入了唐山皮影的唱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常金表示,由于熟悉,創作這首歌曲只用了兩天的時間。他希望這部電視劇能夠讓人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從廢墟上站起來的新唐山,一定會迎來越來越美好的明天!”
趙縣發現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人員日前在石家莊市趙縣賈呂村附近發現一片古村落遺址,經考證為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古村落。考古現場已出土一定數量的器物、陶片。
據介紹,這一古村落遺址面積大約幾萬平方米。除了出土的缽、罐、盆、連口壺等器物、陶片等一些具有新石器時代特征的文物外,遺址中還發掘出一個灰坑、一口水井和一條淺溝。根據對出土實物的考證,考古人員確定這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古村落。
考古人員說,該古村落遺址距今約為5000年,包含了新石器時代、漢代、金代、明清時期等多個文化層,其中,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的發現最具考古意義和歷史價值。據介紹,這是趙縣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此前,石家莊地區正定縣、平山縣、新樂市等地也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于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