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白砂村位于鹿泉市北部,村子以臼砂 ( 棉 ) 花馳名中外,而且村周圍地下有厚層白砂,故以白砂為村名。北白砂舞龍發源于清代,據說始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迄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正逢太平盛世,國泰民安,乾隆帝圣駕到平山境內察視北武當山,途經寶地北白砂村,此時正值當地百姓歡慶豐收,見到皇上駕臨,便以舞龍相迎。乾隆帝看到巨龍翻飛,變化萬千,似騰云駕霧,活龍再現,頓時龍顏大悅,當即賜給龍會繡龍馬褂一件,并親賜四個大字“騰云龍會”以示表彰,可惜年長日久,此物已不復存在。經皇帝賜物后,北白砂龍會名聲大震,為北武當山廟會和重大節慶活動的保留表演項目。2013年,北白砂舞龍入選石家莊市第五批非物質遺產名錄。
北白砂舞龍現在依舊是當地重大集會、春節花會演出上的重要民俗表演項目,以其歷史悠久、龍身長、套路多、陣容大堪稱一絕,且其套路精彩、表演技藝精湛而廣受人們喜愛,這也是其文化價值所在。
20世紀80年代初,北白砂農民組織了“騰云舞龍隊”,他們繼承前輩舞龍技藝和風格,對舞龍的套路、鼓點、服裝、造型加以充實完善,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表演風格。
說起服裝,因為曾經有乾隆爺御賜黃馬褂一事,北白砂舞龍隊的服裝前前后后換了五次款式,卻一直沒有離開黃色的裝束。后來考慮到兩條“龍”代表火龍和水龍,現在才有了紅、藍兩色,但“黃馬褂”的款式保留了下來。
舞龍由青綠色水龍和紅黃色火龍組成,龍長28米,龍身直徑0.5米,龍首角長0.8米。舞龍隊里51歲的康東生老人說,北白砂的龍屬于北方龍,相比于南方的龍頭,外形更加大氣、威武。2012年,騰云舞龍隊到鹿泉表演,因為以前的舊龍頭破損了,只好臨時換了個龍頭,當地的百姓一下子就認出來了:“這不是咱們的龍頭啊,咱們的可比這個威風。”北白砂的舞龍,在夜色中舞起來更是威風,特別是在正月里。老輩人在龍身里放上蠟燭,兩個龍眼睛裝上手電筒,晚上舞起來流光溢彩,煞是好看,但是技術要求也高,稍不留神,龍身就會被蠟燭燒壞。現在條件好了,龍身上裝上了燈泡,舞起來沒有了后顧之憂。
舞龍的表演陣容非常壯觀,僅兩條龍的撐桿演員就有22名,每條龍需要11名。另有領舞繡球手1名,鼓手1名,大镲2名,小镲2名,小鈸1名,中鑼1名,小鑼1名,篩1名。據康東生老人回憶,在1997年之前,龍長還只有26米,每條龍也只有9名撐桿演員。參加完天津的龍獅大賽后,有人提出了建議:你們這個龍十分雄壯,如果多加兩米,舞起來更好看,而且,兩條龍加到28米,加起來56米,也應了一句歌詞“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大家一琢磨,還真是這么回事,于是,有了現在的兩條“巨龍”。
舞龍表演有20個套路,有雙龍出水、躍過龍門、二龍攀柱(龍塔)、翻江倒海、騰云駕霧、鉆龍尾、搖船舞龍、大輪環、龍脫衣(又名龍鉆洞)、慢龍快跳、躍龍身、雙龍翻舞、青云平搖、桃心圍珠、傾圓漸快、曲頭撬尾、快慢騰云(二種舞姿)、二龍側身平搖、慢八字、雙龍歸位等,舞演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沒有好技術、協作和體力,這么多的套路還真下不來。其中的搖船舞龍、大輪環動作都比較難。比如搖船舞龍,隊員們要先躺下來搖龍,接著坐起身來再舞,技術難度非常大。再說大輪環,形象點說,就是把龍身當做“繩子”掄起來,撐桿演員們在龍身下來的時候,要一個個越過龍身,屬于高難度動作,如果有一個環節有了差錯,這個動作就完成不了。
現在,“騰云舞龍隊”的隊員們忙時務農,閑時練習,青壯年能占隊里的七成多,是支生氣勃勃的隊伍。
1996年“騰云舞龍隊”被文化部定為晉京表演隊。北白砂舞龍隊還先后參加了石家莊市國慶文藝演出、第五屆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天津“麒麟杯”龍獅邀請賽、中國北京第一屆舞龍藝術節、“國安杯”中華舞龍大賽、天安門廣場慶祝澳門回歸祖國表演大會等活動。1998年、2000年兩次參加河北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北白砂“騰云舞龍隊”花會曾被中央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其名聲享譽中華大地。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