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娘娘的傳說,在平山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上,流傳甚廣。平山縣城西北四公里的滹沱河南岸,有一個村莊名叫王母。史載:“平山城西北八里處,有閣建高臺上,世傳漢武帝曾謁王母于此,飲以瓊漿,奏以霓裳。”自此,才有了漢武帝浴溫泉,建漢塘,立王母觀,改房山的一系列傳說。于是,一個王母,把這個村莊和城西20公里的溫塘、城北30公里的天臺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仙臺山下 王母娘家
從平山縣城向西,到鋼廠路向北直行,不到十分鐘的路程,就到了王母村。王母村是平山縣城周邊的一個大村。據該村村支書郄永剛介紹,王母村現有人口4000多人,姓氏主要有桑、劉、郄、李、張等。王母村,最早時候,曾因桑姓聚集而起名為桑家街。
到了王母村,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王母閣。明清兩代《平山縣志》,都是這樣描述王母村的歷史:“平山城西北八里處,有閣建高臺上,世傳漢武帝曾謁王母于此,飲以瓊漿,奏以霓裳,因此修建王母閣于其上。后人在閣下定居,以其取名王母。”
緊挨著王母村的村西,有一座小山叫仙臺山。說是山,其實是一座高臺,王母閣就建在這座高臺之上。現在的王母閣上,有一通殘碑留存,在這一通《重修王母閣碑記》上記載:“王母閣建于漢武。”
站在王母閣上,整個王母村的地勢一目了然。王母村地處平山縣境從西部丘陵向東部平原的過渡地帶,王母村北,就是平山境內最大的河流——滹沱河。千百年來,滹沱河留下了廣闊肥沃的河灘地,養育了王母村的村民。王母村西,接壤大吾鄉的東小齊村,其西仰頭朝北,伏身在南的獅子山,更像一尊強有力的保護神,拱護著王母閣靈地。獅尾之處,便是“平山大八景”之一的“龍堂溝中長明月”。
王母村南,地勢平坦,即將成熟的小麥長勢喜人;王母村東,朔黃鐵路南北穿越而過。在鐵路東側,有一片當地稱之為“院里”的地方,據說這是當年的東王母村。村中老人介紹,王母村,原來是東西相距半華里的兩個村莊,兩村都有桑姓人家,人稱“東王母、西王母”,通稱為王母村。在400多年前,突如其來的一場沙塵暴,將東王母村掩埋了大半。災難過后,東王母的村民不得不攜兒帶女,投奔西王母村。那處被風沙埋沒的東王母,就被后人叫成了“院子里”,簡稱“院里”。又因為東王母被沙塵埋沒,地勢抬高,似坡似嶺,不能進水,永遠變成了旱田,又被叫成“東嶺”。近年來,王母村有村民在東嶺挖沙,還曾挖出過當年王母村的民宅地基。
關于王母村的起源,當地還有傳說:“王母娘娘本系該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賢,常逼其牧牛、紡織,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賜封王母。當地人借此傳說取村名為王母。”
平山縣學者閻振芳對王母村頗有研究,據他介紹,就在王母閣的東南方向,原有一處面積約六七畝的桑家老墳,解放前這里一直都是荒冢累累。在老墳前原來建有四通石碑,其中一碑上赫然刻有“……王母,桑貢之女”的字樣。這通石碑建于何時,無跡可尋,現在也早已在戰亂中毀掉。但就是這六個字,讓王母村許多人認為這是對王母娘娘身世的認可和佐證。
五昌換檁 不貪天功
如今的王母閣,是在當年的廢墟上重新修建的,整體建筑恢復了不到三分之一。
在王母村已故的郄化南老先生家中,還保存有一張1931年的老照片。照片是當年王母村小學生們的合影。照片的背景,就是當年的王母閣。從照片上,能很清楚地看到王母閣飛檐斗拱的大殿,以及高聳的圍墻、古槐。郄化南老先生還曾經手繪了一張王母閣的建筑圖。憑這張圖,后人能看到,當年的王母閣是如何的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在王母閣上,當年曾掛有一塊匾,名叫“五昌匾”。這里面還有個傳奇的故事。
據說,在清朝,王母村有一年在準備廟會的時候,發現王母大殿中,王母娘娘神像正頂的一根長約一丈、比水桶還粗的松木大檁中間裂開了一道裂紋。為了防止廟會期間大檁斷落,傷及香客,有人提議換根新檁。工程承包給一個叫五昌的藝人,但如何不動廟頂抽掉斷檁條,又不影響到廟中神像,五昌一時間也犯了難。為了祈求工程順利,他在施工前夜,到王母閣焚香供食,懇求王母相助。第二天,等施工人員趕到現場后,驚奇地發現,那根腐朽的舊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要換的那根新檁,而且絲毫也沒有看出拆動的痕跡,眾人皆呼神奇。幾日之后,廟會如期舉行。所有承包錢款,分文不少,如數付給了五昌。但五昌自覺未動一石一木,拿錢有愧,拒不接受。后在香頭的勸說下,五昌將錢收下。但他用這筆錢,請來戲班,大唱三天,同時他動用木工藝人,給王母閣精制了一塊巨大木匾,刻出“有求必應”四個大字,并鳴放鞭炮,燒香供食,然后高掛王母閣山門之首。這塊匾于是也被稱為“五昌匾”。
閻振芳介紹說,王母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拆除的。這與當年的抗戰形勢有關,更與王母閣所處位置密不可分。在王母閣的北面,百米多深的廟址基下,滹沱河河面寬闊,荷池魚塘,星羅棋布,清流不斷。在解放前,王母閣下就是著名的王母渡口,這里曾是當年南北進出靈壽、阜平等縣的交通要道。而仙臺山,更是扼其咽喉,易守難攻。王母閣雄踞仙臺山上,居高臨下,地勢險要,周圍情況,一目了然。當時王母閣有房舍數十間,且多無人居住,如果被日本軍隊占領,必然對附近村莊構成巨大威脅。因此,為了長遠打算,抗日政府在王母村中深入工作,與村民達成拆廟的共識。于是,在半日之內,把王母閣悉數拆除。
解放后,村人又重建王母閣,恢復了廟會。每逢“三月三王母廟會”期間,從初一到初三,附近數縣以及縣內村鎮的游客、香客、商販、僧侶,一時云集,最多的一天能達萬人以上。廟會期間,王母村大街小巷,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時常有人隨便把車一停,就走上廟閣焚香,絲毫不用擔心車輛安全的事情。在廟會期間,絕對沒有偷盜丟失的情況發生。這也成為了王母廟會一種人人遵守的民俗。
王母銅像 流失東瀛
王母村村民劉二河是現在王母閣的看護人之一,他給記者講起了一個王母銅像遠赴日本的故事。
原來,當年王母閣被拆除,王母閣中近一米高的王母銅像,由廟頭、香頭等幾個人護送到百米之外一處叫做六坪地的地方,挖了個土坑,埋在了地下。當日本侵略者到達此地之后,頓時被仙臺山的地理位置所吸引。日寇在當地抓捕民夫,在王母閣廢址東側,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堡壘,派重兵把守,并設哨布崗,監控這一帶。
1943年的一天,堡壘駐軍“換防”前,一個村民在六坪地干活時,不經意間手中農具觸動了埋在地下的王母銅像,發出響聲。出于好奇,轉眼間附近就聚集了幾個人。堡壘上的日軍發現后,立時荷槍實彈進行查看,隨后逼迫農民將挖出的銅像,送上堡壘。從此之后,多年沒有下文。
大約是在1964年左右,一個日本民間訪問組織來到中國,其中一位名叫田中的老年成員,在平山外事部門陪同下,來到王母村。田中自稱,當年他曾在王母堡壘駐防,換防后,他攜帶王母銅像回到了日本,這次他是來送還王母銅像的。但當時王母閣仍是一片廢墟,因此田中大膽提出請求,想將王母銅像暫時帶回日本,好好供奉,幾時王母閣修好之后,幾時送還。王母村民答應了。
1988年,田中帶領兒女,再次來送銅像。他心目中以為廟閣早已修好,但看到廟閣仍未修葺,再次提出將王母銅像帶回日本,并留下聯系地址。
田中走后,村民自籌資金,修復了王母閣的部分建筑,但田中再也沒有送回銅像。雖然村里多次與日本聯系,但也一直沒有音訊。后來有人打聽到,田中已經故去,銅像至今仍然在日本。
溫泉水中 漢武療疾
從平山縣城向西20公里,就是著名的溫塘鎮。這里有漢時修建的“漢塘”,究其源頭,也與王母有關。
平山縣志記載,“漢武帝謁王母于縣西北王母閣……席間因見王母貌丑,語涉戲謔,王母唾之,面生奇瘡。武帝謝過,夢有白鹿刨地,泉遂涌出,王母指示曰:欲療疾,當浴此。漢武帝因此乘鹿巡游,沿滹池河(今滹沱河)到達縣西四十里,循支流南行八里,命人掘泉,泉水冷冽,武帝嘆曰:‘冷泉。’(冷泉村距離溫泉約3公里),又行六里,遠望前面水汽蒸騰,似霞若霧,武帝驚呼:‘溫泉。’馳鹿急至,果然在一片溫暖的淺灘,泉頭突涌,兩岸桃花映水而紅,試之湯燙,掬水洗面,舒適無比,遂命人挖池塘,浴之……歸來再浴,惡瘡即愈。武帝感王母之神奇,封此水為——寶泉圣水,并于房山上新立王母觀,后人于是稱房山為王母觀山。”
根據史料記載,東漢元和三年(86年)三月,漢武帝再次祀房山、浴溫泉。在民間,漢武帝開挖的池塘世稱“漢塘”,塘東郝家莊也因武帝一聲驚呼而一度稱之為“溫泉”。古代,溫泉又稱“湯泉”“湯池”,清朝時期,此村稱溫湯,后演變為溫塘。
漢武帝巡視滹池河時,目睹兩岸千里沃野,因水患而常常顆粒無收,因此征召百姓修建了“太白渠”。從蒲吾(平山)引綿蔓水(今冶河)至樂陽縣于南鳥子堰,有效地解除了水患。
在隋朝大業四年(608年),溫塘附近村民為感念漢武帝親臨溫泉、挖池建塘,引水入田的功德,于是緊靠溫泉,修建了一座“漢武帝祠”,當地居民叫“武帝廟”、“溫泉寺”。祠內漢武帝雕塑端莊、神采奕奕,并嵌碑于壁,勒石志記。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后,過廟過會,香火不斷,重溫漢武帝尋泉之舉。到了清朝康熙、光緒年間,更是達到鼎盛。如今,漢武帝祠已經被拆除,但“漢塘”卻被保留了下來。
從溫塘鎮新建的溫塘小區向西,在被當地稱之為西十字街的路口,有一座石墻青瓦的二層建筑,這是“關帝廟”,它的后面就是“漢塘”。“關帝廟”坐西向東,高7.4米,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硬山布瓦頂,雙層結構,頂層供奉關帝像,底層通往漢塘,中間前后開門,兩側墻壁上嵌著五塊石刻,其中一塊是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村公所建立抱廈的題記,其余四塊是清代名人沐浴溫泉的題記。
“我8歲的時候還在這里洗澡!”溫塘鎮今年44歲的王紅革說。現在,廟底層通往漢塘的通道已被磚堵死,從關帝廟北側就能進入漢塘。進入漢塘之后,就能看到里面是兩個南北排列的池塘。池塘均用粗大石條砌筑,光滑的石面,印證著池塘的久遠歷史。據介紹,南邊近泉口是熱水池,北面是溫水池,池深1米,寬3.8米,長3.9米,兩池西北角設排水口,豎排三孔,古人通過排水量的大小來調節水溫。三孔全開,排水量大,池內溫度則高。單孔開排時,池內溫度低。
天臺山上 王母“留痕”
在溫塘洗浴療疾之后,漢武帝為感激王母,在房山上新立王母觀。而這里也就成為了王母修行的道場。
從王母村沿鋼廠路向北20多公里處,在東王坡鄉營盤村北,就是曾被稱之為房山、王母觀山的天臺山。清代《平山縣志》載:《元和志》云……在縣西北,一名王母山,漢武帝于山上立祠,今王母觀山。天臺山最高主峰為“鏵子尖”,海拔1252米,其處玉峰列屏,以高、雄、險著稱。當地民謠稱:“王母觀,離天一尺半。”天臺山,自古以來便是歷史文化名山。平山以前曾叫做房山,就是取自這座山的名字。
據天臺山管委會負責人王振海介紹,王母觀,建于天臺山的南臺。最初稱之為王母祠,主祭的就是“王母娘娘”。根據遺跡的碑文記載,“王母祠”毀于唐宋戰火,明代又重修于北臺。北臺王母觀占地340平方米,主體建筑有王母殿、玉皇閣、山門,輔助建筑有琉璃井、水簾洞等。王母殿東西長8米,南北寬7.9米,高6米。玉皇閣東西長10.7米,南北寬9.1米,高6米,琉璃井位于王母殿前西南位置,四季泉水清澈、充盈。
基于王母與漢武帝的史料,因此山上有許多與王母有關的建筑和自然景點。王母殿、王母梳妝、玉皇閣、仙女堂、全神廟、靈官廟等。但歷經多年的風雨,天臺山上包括王母觀在內的許多道觀寺廟,都橫遭破壞,幾乎蕩然無存。至今所留存的,除了幾處清時重建的王母殿、玉皇閣,昔日大殿早已碑殘壁斷、殿宇傾頹、瓦礫狼藉。
民國時期,侵華日軍在天臺山、藤龍山一線構筑封鎖線,修建了9座堡壘。八路軍和地方民兵為了拔掉它們,多次與日軍交戰。1944年,八路軍某部在民兵帶領下潛伏王母觀,偵查敵情,與搜山的日軍遭遇,激戰中日軍炸毀了王母觀的部分建筑。
在天臺山,眾多的善男信女們還把當地巧奪天工的地貌,也附會成了王母的神話傳說,如王母娘娘率領九天仙女由天庭往來于天臺山落腳的“登山臺”,王母娘娘整容梳洗的“梳妝臺”、“洗臉盆”,以及“九天仙女洞”。
王振海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天臺山上有大大小小兩千多個廟宇。善男信女們,找三塊石板,在一處巖壁,兩豎一橫就搭起一個小廟,供奉上神仙。每年農歷二月十五至月底,是天臺山的廟期,附近縣域的男女老幼,善男信女,自發前來趕廟。一時之間,游人如織,香客滿山,最多一天有兩三萬人。目前天臺山上一些服務配套設施正在建設中。也許用不了多久,就會正式開山了。
此外,王母村西的東小齊村北,滹沱河南岸,至今還留有水母廟的摩崖石刻。在村東的龍堂溝里,也還留有一座風格古樸的唐代石橋。這些古跡,在當地的傳說中,或多或少,都與王母有關。史書的記載、現存的遺跡,加上撲朔迷離的傳說,構成了王母村一帶所特有的王母文化,流傳至今。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