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收藏成新寵
隨著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古硯在收藏領域也逐漸由“雜項”升位為專題收藏的主流。近年來,古硯的價格出現跳躍式的拉高。
古硯收藏還屬初級階段
據了解,古硯的收藏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一些收藏者開始以投資性為主要目的,抄底尚未熱捧的各類硯臺,古硯在拍賣市場上不斷升溫,開始進入了啟動階段。其表現有幾個方面:一,以硯臺為專場的拍賣會逐年增多,許多專場都是百分之百的成交率;二,許多拍賣會把瓷雜中的硯臺挑選出來,升級為成批的連號專拍,形成了“轟動效應”;三,民間藏硯逐漸被吸引到拍賣會上交易,許多藏家紛紛把收藏多年的硯臺拿到拍賣市場上出售,而且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四,流散到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一些中國古硯逐漸回流;五,原本收藏其他門類藝術品的藏家或機構,紛紛把目光轉向性價比更高的古硯。
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藝術總監李杰介紹,“以藝術圈的藝術家為例,搞繪畫的人都愛收藏硯臺,更多是因為喜好。而現在有更多收藏者加入,可見社會對硯文化的喜愛。2000年前,大概一個上好些材質的硯臺600元能買,到2006年價格漲了十倍左右,現在更是有達到上百萬級的。”
硯臺價值并非因年代久遠而珍貴
專家稱,硯臺的價值并不是S1/cYezi1N3JLHS6hXQtvw==年代越久遠越矜貴,唐宋時期的硯臺所用材質則不如明清時代的硯臺,做工上也不那么講究,因此收藏中一定要注意這點,否則容易陷入追求古老硯臺的陷阱。而鑒賞硯要注意六點:一是看,要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二是摸,如果摸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有粗糙的感覺,說明石質較差;三是敲,將硯面用五指托空,輕輕擊打,鼓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若為歙硯,則敲擊以清脆的金屬聲為最好,如果發出“噗、噗”的聲音,說明該歙硯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四是洗,硯最好是經過清洗再辨認,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它本身的自然美紋;五是掂,用手掂硯的分量,一般來說,重的膠結實,輕的說明膠結松;六是刻,對硯石熟悉者只要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一道,馬上就能辨別出硯石的優劣。
隨著硯臺市場的日漸繁榮,硯文化、硯學也在興起。一批繼承、弘揚硯文化的先行者已推出硯學專著,一批有識之士也紛紛建立組織宣傳推廣硯文化。
當代的新硯在收藏和饋贈中也在不斷被市場發掘和認可。硯臺藝術品的市場除了古硯的逐步崛起,還要有當代硯臺藝術品的跟進,如同當代工藝瓷、紫砂壺等藝術品已成功進入拍賣會主流市場一樣,這樣的市場才會健康、穩健、長期地發展。
老油畫收藏迎來歷史機遇
近年來,在市場大起大落之際,老油畫板塊儼然成為拍賣市場的亮點。2011年可稱為老油畫井噴之年,當年有51件作品突破千萬,更有單件破億作品出現,常玉的《五裸女》在香港拍出1.28億港元。到了2012年,又有一件過億作品拍出,徐悲鴻的《九方皋》在上海寶龍公司以1.02億元成交。
除了“民國畫壇三重臣”徐悲鴻、劉海粟、林鳳眠,大師級名家常玉、潘玉良、顏文樑、陳抱一,以前很少現身的方君璧、關紫蘭、孫宗慰、李超士等民國畫家作品,只要一出現,就創出高價。
業內人士介紹,老油畫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沉淀,終于得到市場關注。然而,看似火熱的拍賣只是老油畫市場的冰山一角,高價成交的只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大腕,還有更多民國油畫家鮮為人知,其作品價格還停留在非常低的水平。
市場行情由香港向內地轉移
老油畫,嚴格來說是指1949年之前創作的油畫作品,寬泛來說,1966年“文革”之前的作品都稱為早期油畫。
油畫東漸至今,只有100年歷史。第一代油畫家成長于上世紀初,他們遠涉重洋學習油畫,是中國油畫真正的奠基者。第一代油畫家有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樑、常玉、陳澄波、陳抱一、關紫蘭等人。第二代油畫家包括吳作人、董希文、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人,他們創作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也歸為早期油畫范疇。
數據顯示,在“中國油畫家總成交額排名”前50位中,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畫家占了16席,占到總量的近1/3,可見老油畫市場板塊的重要性。
最早挖掘老油畫板塊的是港臺地區。1991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油畫專場中,有數十件老油畫上拍;到了90年代中后期,蘇富比、佳士得更是新辟“20世紀亞洲藝術”專場,主推中國早期油畫。20多年以來,在拍賣行帶動下,包括常玉、劉海粟、顏文樑等第一代名家都得到很好的學術梳理與市場建立。
而中國內地的早期油畫拍賣則要滯后20年。2010年秋拍,中國嘉德首次將老油畫作為單獨板塊推出,按照歷史脈絡,重點推出第一、第二代油畫家的作品。當年,嘉德專拍雖然只拍得1871萬元,卻得到市場的良好反饋。第二年嘉德春拍,中國早期油畫專場的總成交額就達到了6295.6萬元。到了2011年秋拍時,嘉德這個專場的總成交額更是一舉達到1.3億元。
中國嘉德老油畫的成功推出,啟動了市場氛圍,其他包括北京匡時、北京翰海等內地拍賣行也紛紛加入這一板塊的推介。
2012年,在中國早期油畫排名前10位的拍賣作品中,有6件是由內地拍賣行拍出的;而在2010年,前12名早期油畫中,僅有4幅是在內地成交,可見老油畫的拍賣市場苗頭已轉向內地。
作品資源有限,價值未完全體現
市場人士認為,老油畫的價值更多不是考慮色彩、造型,而是這批畫家在中國油畫史承上啟下的地位。
1887年,李鐵夫先生第一個走出國門學習西方美術,之后出現留法派、留日派等不同派別,他們為中國的“西方藝術”打下堅實基礎和重要的理論經驗。大致來看,中國老油畫的整體風格,一是以學院派的寫實主義為代表,追求形體真實、構圖典型,以徐悲鴻先生為典型;二是印象派、后印象派,追求色彩的張力、色調的風格,以劉海栗先生為代表;三是在中西藝術之間尋找融合,甚至是偏向中國美學與色彩的表達,代表人物則是林鳳眠先生。
世紀翰墨畫廊負責人林松認為,如今在市場上火爆的所謂“寫實油畫”都是由老油畫一脈相承而來的,寫實油畫賣得貴,老油畫價格必然會補漲,而且不會出現當代油畫大起大落的現象。
很早就介入老油畫收藏的張顯東先生認為,老油畫的市場還處于蘇醒時期,老油畫學術梳理也亟待完善,官方美術館沒有完整的民國老油畫收藏,民間都是圈內學者與老油畫愛好者在收藏。
他介紹,老油畫的作品資源非常有限。第一代老油畫家回國后都難幸免戰爭的洗禮,生活動蕩,創作量很少,而且油畫較之國畫更難保存,所以存世量非常少。兼工國畫與油畫的藝術家,其存世的國畫作品數量至少是他油畫作品的10倍,比如徐悲鴻,他的國畫作品要比他的油畫作品多得多。所以,他們同期的油畫作品比國畫更稀缺,也理應更加珍貴。
做好學術功課,長線收藏
“老油畫收藏是一個很專業、技術含量很高的領域,甚至是一個學術課題。”林松認為,老油畫的美術地位很高,不能像炒當代藝術那樣炒老油畫,而應該在學術關注上多下工夫,慢慢增加其價值砝碼,以長線收藏帶動市場。
在內地,油畫收藏群體本來就不如國畫大,老油畫存世量又少,再加上油畫比國畫更難辨偽,使得一些收藏家不敢輕易涉足。
2010年,徐悲鴻的油畫作品《蔣碧薇像》以7280萬元拍出,接著就被媒體曝出,這件作品是中央美院油畫研修班首屆學生的一張習作。2012年,上海寶龍拍賣公司以8900萬元高價拍出徐悲鴻的《九方皋》,也引發各方爭議,業內人士認為,從畫作的創作手法、色彩、落款等方面都破綻百出。這兩幅作品至今處于爭議與陰影中,無法給出判別真偽的確鑿無疑的證據。
至今,國內沒有權威鑒定機構可以辨偽,拍賣行一般根據三個步驟來鑒定,一是查找史料和著錄,二是考察來源,三是單憑眼力和經驗。上海油畫修復師李映真告訴記者,民國期間出版物非常少,查找著錄實屬不易,藏家可探究作品的來源,是否為畫家后代流出,或有沒有早期畫廊介入過。
除此之外,畫框、畫布和顏料也是辨偽的三大線索:老油畫顏料固化嚴重,很脆、很硬,大多有明顯開裂;老畫布經過六七十年,其內在纖維都嚴重脆化、糟化;通過畫框也能辨別,做舊畫框與原裝老畫框,其蝕化肌理與痕跡是不一樣的。
目前,藝術品市場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老油畫是難能可貴,可以確定的收藏板塊。專家建議,只要作品真實可靠,老油畫本身是具備長期收藏價值的。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