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應服務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現就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所做的一些努力和大家一起分享。
關鍵詞:自主發展;興趣;想象
學心理學的時候,接觸過這樣的言論:“如果學生是一塊木料,我就可以按照我的想法去雕刻他們。”但這樣的言論用到教育教學中來,無疑是錯誤的。沒有一個學生是一張白紙,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人生閱歷盡管還很膚淺,他們的知識面盡管還很狹窄,但不可否認他們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感受。這是我十多年來教育教學經歷告訴我的眾多感受之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課堂教學內涵的變化,“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早已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教學服務意識——服務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教師需要不斷調整改善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才能真正成為廣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學生自主發展就是通過自身的努力主動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依靠濃厚的興趣、執著的追求和專注的精神來支撐。通過幾年的實踐和嘗試,我發現由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多,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有了普遍的提高,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現就我個人在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所做的一些努力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討。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積極態度,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興趣與信心總是相輔相成的。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服務學生自主發展就要了解和培養學生的興趣。而想要讓學生對學習任務感興趣,教師必須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選擇上下工夫。一般而言,學生更喜歡那些既需要思考,又需要動手操作的學習任務。如果學生發現學習任務有趣、刺激,他們就會聚精會神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相反,如果我們的學習任務平淡,沒有挑戰性,學生就會表現出倦怠的情緒。
記得有一次和同事聊天的時候說到,現在學生唱的歌曲,有的連我們老師都沒有聽過,很多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卻能對于目前流行的音樂如數家珍,起初覺得很不可思議,但仔細一想這也很正常啊!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這種現象不正是反映了我們的學生對音樂的熱愛程度嗎?同時,也反映了他們愿意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去付出時間進行探索。事實上,我們學會的東西很大一部分是產生興趣后的結果。只有當我們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后,我們才會努力去尋根究底。比如,當我們的學生喜歡某一歌星或者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時,他們就會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自己就會想方設法地去找和這個歌星或這首歌曲相關的方方面面的資料,而且很快他們就學會了這首歌曲,都能隨著節奏娓娓唱來,對歌曲的其他相關方面的內容也能娓娓道來。
因此,當我在上《梨園金曲》這一單元的時候,我給學生聽的曲子是《唱臉譜》,其實這個曲子是耳熟能詳的,學生對于曲子中間所描述的內容也相當地感興趣。隨后我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是,找一個自己認為比較好聽的京劇曲目唱一唱,不管是現代經典的京劇還是傳統的京劇,并且學習一兩個京劇里的動作,學生的興致都很高。當我上到第二課時的時候,學生要上來“亮相”了,難免有些激動。學生是比較愛表現的,有的還唱得有模有樣,他們也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當然,老師在設置學習任務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發展水平,設置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
二、學做課堂“小老師”
平時在上音樂欣賞課的時候,老師一般都會講到樂曲簡介、曲式結構等音樂知識,然而老師一味的講解,會讓學生覺得老師講的內容枯燥乏味,感覺像是在聽天書,根本沒法聽進去。即使有時偶爾聽到一些知識也是一知半解,不能牢記在心。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做了一次小小的嘗試。在上《溜冰圓舞曲》這一課的欣賞時,我在課前布置了“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查找有關這首曲目的相關知識。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介紹《溜冰圓舞曲》有關基本知識的時候,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言,大家爭相把自己查閱到的知識展現給大家,像一個個有模有樣的課堂“小老師”,而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過程都覺得很新鮮、很好奇,都聽得津津有味,輪不到的學生不時地要插嘴。課堂的氣氛一下子被帶動起來。我趕緊因勢利導,在恰當的時候作引導和點評、講解,便于學生對這堂課的知識既能掌握,也能理解。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我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放棄“作報告”的形式,嘗試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查資料。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始終處于自覺積極的狀態之中,隨著教學進度的深入,在與學生充分自主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地進行點評、講解,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興趣,也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音樂學習是表現個性、開發思維、注重情感體驗的過程,由于音樂的形象是抽象的、非語義的,在欣賞和表現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沒有標準答案。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是交流式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可以彌補學生之間,甚至師生之間的差異,不僅學生能從老師那里學到知識,老師也可以從學生那里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師生在交流過程中共同享受音樂帶來的美。
三、展開想象的翅膀
在我們初中音樂課本里所選的歌曲,大多歌詞鮮明生動,是內容美、聲韻美、節奏美和意境美的統一。音樂是思維強有力的源泉。音樂本身就充滿了創造與再創造。任何音樂作品都是音樂家們智慧的結晶,是無數個創造和再創造過程的堆積;當學生看到書本上的歌曲,通過自己的理解用聲音、表情、動作表現出來的時候,往往是結合自己的體驗再發揮出來的,這同樣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這需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與創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想象是再創造的前提,而再創造又以想象為基礎。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千萬不能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哪怕是一點點的改動與再創造都要給予表揚與鼓勵,要讓學生知道:只要有創新,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唱歌曲的時候,首先需要讓學生有表情地朗誦歌詞,細致地分析、體會歌詞,再有感情地吟詠歌詞,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很快進入想象的空間,在此基礎上來學歌曲,學生就可以在頭腦中把文字描寫的形象與音樂描寫的形象結合起來理解,展開“音樂想象”。再者,學生往往通過對歌詞理解的方式來表現對這個作品的理解,進而獲得對音樂的體驗。但是,由于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不盡相同,同樣的樂曲在不同的人聽來,具體表現的內容各有不同。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不能生搬硬套地強迫學生接受書本上對于歌曲或樂曲的解釋。學生在學習音樂時,要對音樂有所感悟、有所行動,這樣才能投入到音樂的世界中去。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象、去實踐、去玩!在玩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并同時培養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其個性化的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服務學生自主發展就是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音樂的主人。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改善教學行為,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大舞臺——個性成長大舞臺。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