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交流是一個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傳遞信息的復雜過程,主要采用語言、動作、直觀與書面形式進行交流,集邏輯思維、操作能力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于一體。
關鍵詞:合作小組;數學知識;數學語言;能力培養
一、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第一,設置合作交流小組,為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合作的教學氣氛,形成寬松的交流氛圍,同時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參與交流。第二,定期開展數學活動課,給學生提供數學交流的舞臺。
二、不斷加強對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
在數學知識、思想中,數學語言作為其重要的載體,數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和教學實踐中通過數學語言的傳播讓學生能夠交流與運用。數學語言傳播使得學生在聽課時轉化為專業的數學思想,讓他們理解、掌握。
在進行數學交流時,數學語言的學習要不斷加強,學生在數學語言的表述中要正確地理解掌握數學內容,這就要求數學詞匯不斷豐富,并不斷地培養學生在日常語言運用時將其轉化為運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數學概念。因此,我在教學中將兩條總結性提高數學語言能力的途徑進行說明。
1.教師對“說數學”進行不斷的指導教學
環境一:數學課堂教學中,在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說數學”的練習,教師從最簡單的做起,哪怕是一句完整的數學話語,讓學生進行最簡單的語言交流,并對學生語言進行規范的指導。環境二:師生交流時教師要善于尋找時機及時提供“數學對話”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敢于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以及認真地接受其他人思想的表達!
2.教師與學生一起合作“做數學”
學生的數學知識通過課堂教學這個渠道獲得,教師要充分合理利用課堂教學陣地,將之前教師所傳承的“包講”以及在條條框框的教學設計中指揮棒式的教學方式和不善于思考不敢想的教學情境不斷改變和擴展。教師授課時要時刻運用教材中“探索、觀察、試一試、做一做、想一想、讀一讀”等欄目,為學生提供交流、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將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和其他學科知識聯系起來,做全面多方位的探究活動。
課堂是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時的主要場所,教師要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其意義十分重要且實用!
(作者單位 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