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猶如暖暖春風,給音樂教育帶來了嶄新的希望與挑戰。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轉變以往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科學的教育理念去推動音樂教學、教育的發展,進而在音樂教育教學與嘗試中,在實施音樂教育新課改的過程中,深入體會音樂新課改的含義。
關鍵詞:審美教育;理解與創新;情感互動;藝術升華
課程改革猶如暖暖春風,給我們音樂教育帶來了嶄新的希望與挑戰。我認為音樂新課程改革不是對傳統音樂教育的徹底否定,而是對我們音樂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我在音樂教育教學與嘗試中,在實施音樂教育新課改的過程中體會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音樂新課改的含義。
普通高中的音樂教育本質上仍然是審美教育。因此,作為教育中擁有主導地位的教師,首先要借助新課改這一平臺,更新教育理念,利用有限的教育時間,努力挖掘自己的教育方法,借鑒他人的先進教法,逐漸形成自己獨具風格的教育方法。
新時期下的中學音樂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緊密圍繞高中學生的音樂需求,遵循其生理特點及心理認知規律,貼近其生活經驗及實際文化水平,同時為具有音樂特長的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空間,相應的,我們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符合音樂審美特點,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讓學生“美”起來,這種“美”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感受并自然地流露與表現出來,確實使學生得到音樂美的身心體驗。
傳統的音樂教育只是強調音樂知識的傳授和音樂基本技能的培養,要想轉變這種觀念,教師必須打破這種常規,把學生從根本上解放出來,讓他們在感受美、欣賞美與創造美的音樂活動中,不僅使用聽覺,而且通過積極的想象和聯想,加上自己的視覺與觸覺去把握,去創造。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首先要讓學生懂得音樂是隨意的美,讓他們喜歡這種美,愿意去體驗這種美,然后達到我們的目的,讓學生學會去表達自己對美的體驗,升華對美的體驗。
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以往的音樂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技能與技巧,評價一個學生音樂的好壞,就看他唱歌是否走調,節奏是否穩定等,而在現階段的評價機制中,為了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在考核學生技能技巧的同時,應增加一項內容,讓學生參與評價,用各種形式表現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與創新,讓他們的特長在不同形式的表現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
新課改下的音樂教學,要注重感情交流與師生互動。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的兩個必不可少的主體,新課改下的教學應該是互動互學的過程,教師要學會把握學生的心理,根據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以確保學生在整節課都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與狀態。在時間的把握上,要給學生充分的理解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規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應從興趣入手,以學生自LdG/oxWk+moS+Rzd+4+0yw==主學習為主,興趣是調動學生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教師要想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維、勇于探索,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代之以啟發式、探討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因此,音樂教育的成敗,關鍵在音樂理念的轉變上,只有在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上實現深刻的轉變,才能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才可能實現音樂教學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動過程,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感情、促進想象力的發展過程。
音樂是一種語言,是運用各種音樂要素來表達人的情感的藝術形式。每個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因材施教,不能用一種教學模式將所有的學生都收納其中,而是要區別對待,如有的學生個性比較張揚,喜歡別人的肯定和贊揚,稍有一點鼓勵,就會有很大進步;有的同學對表揚不屑一顧,常常我行我素;有的同學驕傲自滿,有一點成績就會沾沾自喜等,這就要求教師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幫助學生自我教育,喚起學生自我教育的欲望,努力培養學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學生想象和思維的能動性及創造力。音樂無論是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還是“寓教于樂”的功能實現,都是以情感為中介而體現的,所以說,情感是音樂教育的歸宿。要融情于教,以教育情。教師要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從而強化音樂教學的情感作用,使教與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雙方全身心投入,有利于藝術創造的進一步升華,有利于調動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有利于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
音樂,作為人類實現自我價值的藝術形式,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堅信,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基礎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成效必將顯現出來,音樂新課改將對音樂基礎教育帶來一片新天地。
(作者單位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