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雖然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許多的弊端,教師要多實踐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
關鍵詞:學習興趣;探究能力;自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填鴨式教學、題海戰術、應試教學,這些都直接束縛著學生的思想,加重學生的負擔,對學生的長遠發展不利。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有的數學老師是為了教學的方便省事和片面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數學教學要為學生的未來著想,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何愁學不好數學呢?古往今來能做出杰出貢獻的人都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業有著濃厚的興趣的。如果一個人去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是很難做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多表揚、多鼓勵學生,樹立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其次是讓學生體驗到成功,有了成功的體驗,學習積極性自然會更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簡單的題目多留給后進生,做對了要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就能很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然后,教師的每節課做好精心的準備,做到寓教于樂,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就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動關系,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邊的對邊有什么關系,先讓學生看到平行四邊形猜一猜,然后自己動手量一量,最后發現平行四邊的對邊平行且相等。在教學數學廣角《烙餅問題》時,先讓學生用卡紙做好3張餅,標好正反面,按書上的要求自己去烙一烙,想一想怎樣烙才能盡快吃上餅。這樣既形象直觀,又讓學生經歷了探究的過程。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活到老就要學到老,自學能力對任何一個人都很重要,學生將來僅靠學校里所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自己不斷地去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有時上數學課先讓學生自己去預習,再讓學生自己提出一些數學問題,或者是帶著老師所提的問題去預習,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果所學知識不能應用到實踐當中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所學的知識就毫無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學以致用。比如我班的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后,我就出了一個實踐操作的題目:算出我們學校長方形操場的面積和長方形操場里貼了多少塊正方形瓷磚。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舉手說要知道操場的長和寬和正方形瓷磚的邊長。我接著問他們,怎樣才能知道操場的長和寬和正方形瓷磚的邊長呢。學生回答要用尺子去測量才能知道。于是,我讓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去測量,然后再計算出結果。我認為,教師要多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為學生的未來著想,為祖國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城關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