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對初中英語的“聽”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能聽懂課堂用語、教師用所學語言敘述的內容及背景、克服生字的障礙,理解語篇大意,并能聽懂電視、廣播、錄像中與本學段水平相當的有聲語言材料。從學生、教師、家長等方面對提高農村初中生英語聽力做了具體的探究與實踐。
關鍵詞:農村初中;英語;聽力
在我國,城鄉之間的英語教學水平發展很不平衡,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教學設備不足、師資力量較弱、學生英語底子較差等使其英語教學水平不能與城市相提并論。本文從學生、教師、家長等方面來試論如何提高農村初中生的英語聽力。
一、學生方面
1.克服心理障礙
考試時,一到聽力的部分,很多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腦子出現短暫空白,進而導致“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局面,甚至產生畏懼、厭惡的情緒,這樣的話,聽力效果就會差30%左右。
因此,在做聽力題的時候,一方面,要提前把試題快速瀏覽一遍,獲取主要信息,可以的話,對聽力材料的內容進行猜測,這樣聽起來的時候就能“心中有譜”,緊張情緒自然降低許多。另一方面,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瀏覽完試題后在心里對自己說“我可以的”“會很簡單的”“這次肯定能聽懂”等類似的積極暗示,使自己注意力轉移,從而緩解緊張情緒。
2.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
語言的學習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語言學習事半功倍。很多學生缺乏一種正確的聽力習慣,別人說英語時,習慣用中文逐字逐句翻譯出來,而不能把語言信息轉化成一個情景或一幅圖畫,直接影響了反應速度和理解程度。所以,學生要逐漸擺脫這種習慣,聽的時候不要去想具體的中文意思是什么,而把你所聽到的一個個詞語轉化成一幅幅圖片或一個個場景。另一方面,聽力的提高僅靠課堂的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堅持每天收聽英語類的節目,并模仿其語音、語調。因為發音不準,就不能聽懂和不能正確理解所聽到發音標準的內容。逐漸培養起一種正確的語感,而良好的語感對英語各方面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3.擴大詞匯量
農村的初中生相對來說,詞匯量較少,這就使得他們在做聽力題時,遇到很多生詞,從而造成理解困難。因此,學生平時在練習聽力時,要把生詞記錄下來,并利用其他時間把其背下來,特別是一些聽力題中常見的單詞。
二、教師方面
1.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教師自身的素質與學生的學習水平是有很大關系的,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教師的語音、語調對學生的聽力培養有著直接影響。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不斷學習英語專業知識,提高英語教學技能。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做到與時俱進的同時,結合農村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造和創新。
2.創造課堂英語學習的氛圍
在農村,學生學習英語基本上是“啞巴英語”,說英語的重要性常常被忽略,說與聽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對教學材料的講解本身就是很好很生動的聽力訓練,為此課堂上教師多用英語,把英語當作交際工具,把課堂變成一種交際活動。另外,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口說英語,例如,讓學生用英語簡單地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或家里發生的趣事,跟學生一起學習簡單的英文歌曲等,讓學生在一種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提高英語水平。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農村中學的英語輔助材料相對匱乏,教材配套的錄音帶難度適中,是很好的聽力材料。教師可以變換多種形式去練習學生的聽力,例如,聽錄音回答問題、復述錄音內容、邊聽邊說等多角度利用錄音材料。
三、家長方面
在農村,家長的知識水平普遍都不高,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在學習上幫不了孩子,特別是英語。其實不然,北大一女生說,她的媽媽是個文盲,但她媽媽很希望她能學好英語,所以從小學開始,她媽媽就買了一些英語錄音帶,每天早上打開錄音機拿到她房間播放英語,讓她在英語聲中醒來,在英語聲中洗臉、刷牙,直到出門。所以,她從小就培養了很好的語感,為她以后學習英語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家長雖然從知識層面上幫不了孩子,但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對于聽力方面,家長們不妨借鑒例子中那位媽媽的做法,在家里盡量多播放一些英語材料,培養孩子的語感。
聽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教師不懈的耕耘,家長有力的支持。我相信,通過各方的努力,農村初中生的聽力水平會有所提高。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自籌課題“農村初中生‘微型課題’研究中指導策略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號為:E-b/2011/013。
參考文獻:
[1]張正東.外語教學技巧新論.科學出版社,1999.
[2]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鎮港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