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8年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歷史情境教學
一、教師要積極創設歷史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歷史情境教學是教師以教材為基礎結合新課程標準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手段復現歷史環境和氛圍的一種教學手段。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感悟能力。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創設多樣化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從圖片、視頻和史料中展開討論與探究,達到思維的升華,是實現新課程這一理念的有效途徑。
二、教師加強專業發展,努力適應教材的新內涵
1.知識更新加快
新教材體現了許多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如果一個教師還用陳舊知識教學就會陷入知識陳舊的泥潭,這迫使廣大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重視自己的專業發展。
2.綜合意識和人文性內容加強
新教材的知識編排體現了極強的綜合性,高中歷史新課標的專題性設計體現了綜合的意識,而綜合性教材的特點就是不求知識的深度,但求知識的廣度與活度,這種強調“面、體”的編排方式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更高。另外當今人文意識的缺失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為此,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教材在這個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如必修三《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對孔子民本思想的介紹,就非常具有代表性。這就打破了以前教材只強調知識結構、重思想灌輸等做法,拓展了人們的眼界與思路。類似這樣內容的增加也需要教師不斷修正自己的傳統觀念,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教師應加強交流與合作自主學習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這不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是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歷史課堂教學不應該是教師講授知識的過程,還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增加學生的交流機會,積極發揮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各個層次學生的共同發展。如果教師只關注課本知識,是不能讓學生得出感悟的,這就需要通過合作與探究,體會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責任與意識,這也是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內涵之一。
四、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
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是教師缺乏知識的積淀,而教研是對教學實踐工作的總結和提高,是積淀知識內涵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必須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提高自己的教研意識,才能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師亙古不變的責任。然而,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應該給學生傳什么道?授什么業?解什么惑?答案就是傳人文之道,豐富人文素養,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能加深自己對歷史的認識,養成對歷史深刻思考的習慣,這對培養教師的教研意識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應該確立“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新理念,甚至可以“文理滲透,綜合創新”。
2.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人文學科的特點,挖掘隱涵其中的人文要素,給學生以情感、思想的熏陶
把歷史教學與人文熏陶緊密結合,對拓展教師視野,形成教研意識是非常有益的。
3.教師只有把科學教育的過程由追求標準答案轉變為發展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的過程,才能真正體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歷史現象錯綜復雜,由于時代、觀念的不同,每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表達自己對社會現象的看法,提高自身的人文意識,獲得人生的價值。
五、教師應培養學生用提問的方法學習
在教學中,如果問題不是有學生提出,就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目的。首先,鼓勵學生聯想生疑,從而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其次,利用討論活動等形式鼓勵學生質疑,在歷史的每一節課中都要有活動展開討論,如孔子教學為什么要弟子到列國實踐,他與我們現在的實踐有什么不同。利用這些活動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歷史教師不僅要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還要“授人以漁場”,要教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供給學生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寬松環境,送給學生愿意學、樂學、會學、學會的機會。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自始至終充當學生的倡導者、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則是學習過程中的主動者、參與者、提問者、發現者。
總之,新課程改革過程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廣大歷史教師應該適應這種變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課改中去。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按照課標的內容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更好地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對此,我們應該充滿信心!
(作者單位 安徽省滁州市烏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