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而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全過程的開端,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一步。
關鍵詞:新課標;課堂教學;導入技能;誤區
一、引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造成了知識學習與知識應用的脫節,導致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不能充分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直接影響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因此,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據,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數學課堂富有生活氣息,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二、導入技能的定義及理論依據
“導”就是引入,“入”就是進入學習,導入技能就是指教師以教學內容為目標,在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用巧妙的方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到課堂學習的教學活動方式。
導入技能的理論依據是啟發式教學思想,中外許多偉大的教育家都強調“啟發教育”,從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到杜威的“思維五步教學法”以及馬赫穆托夫的“問題教學法”等均蘊涵著啟發式教學思想。
三、引入的方法
引入的方法有很多種,下面著重論述幾種常用的方法:
1.原知識導入
原知識導入主要是利用新原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即原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原知識的發展與延伸,從而找出新原知識聯結的交點,由原知識的復習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導入新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孔子也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我們通常所說的復習導入、練習導入、類比舊知識導入等均可歸入原知識導入,這種導入也是最常用的新課導入方法。
2.設疑陣,引起懸念法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貴有疑”。“疑”是學生思維的積極表現,又是探索問題的動力。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語錄》中指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陸九淵在《陸九淵集》中也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向學生提出恰當的疑問,往往能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去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數學本身就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的。因而向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是引入新課的一種好的方法。
3.類比引入法
類比是似真推理的一種方法,雖然由類比得到的結論不一定可靠,但類比是科學研究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對科學發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數學中不少概念、性質、定理、公式,就是從類比推理中發現的。因此,在引入時采用類比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在思維中將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從已知的對象遷移到未知的對象上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能力。運用類比聯想、運動的思維方式,往往能得到較好的效果。
4.通過觀察、計算等活動導入新知識
活動是個人體驗的源泉,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建構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因勢利導,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新知識。
5.實驗引入法
通過觀察實驗或學生的動手操作,把抽象的理論直觀化,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能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除上述幾種方法之外,教師還可采用開門見山法引入;由數學的發展史引入;啟發談話,步步引導法;數學故事引入法等等,都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四、引入中的誤區及如何走出誤區
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在引入的時候,存在著一些誤區:不注意數學語言的嚴密準確性;不注意先后順序;提問不恰當。
五、總結
通過對新課標下數學課堂教學中導入技能的研究,可以得出導入雖不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但是它是教學過程的開端,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要實現素質教育,學校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而教師要做的,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說:“當教師像是幫小孩走路,扶他一把,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教師要做好“扶”與“放”的過程,使教師成為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從“學會”到“會學”的思想上、行動上轉變起來,真正地實現素質教育,將其潛能更好地發揮起來,終身學習,為社會作出最大的貢獻,這才是新課標改革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英陶.教師職業技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4:21.
[2]許高厚.課堂教學技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吳漢明.漫談數學教學的趣味性[J].中學教學研究,1982(4):25-30.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一廠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