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調查新課程標準下“學困生”的成因,提出一些切實有效的能幫助他們學習的方法及對策,從而有效地調動學困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學困生調查;學困原因;策略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發展。這無疑給我們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地處農村,規模不大且生源差,既有本地農村的學生,還有附近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其中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占全校學生的三分之一,這些學生要么缺乏家庭約束,要么語言溝通困難,其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較差,加上學生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經常為養家糊口而奔波,忙碌一天后已經是筋疲力盡,沒有多少時間與自己的孩子接觸,更無時間想一想怎樣有效地管理、教育孩子。即使有時間,很多家長往往因知識水平較低、能力有限無法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有效地教育和輔導。而另一方面由于離城市較近,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擇校到城內讀書,使得班級中原來就稀少的優生變得更少了,這樣,每個班的學困生比例就大大增加了。而“學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由于長期學習成績相對落后,導致老師、家長的冷眼乃至訓斥,甚至遭到同學的嘲諷與歧視。長此以往,導致這些學生產生自卑感,失去學習的信心,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發展。為了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就必須重視學困生的轉化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改變現狀。解決這些“學困生”在學習上的困難。
一、“學困生”成因分析
1.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上進心。大多數“學困生”由于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認為讀書無用,無心學習;認為學習是一種負擔,讀書是因為家長的要求。因此,他們缺乏上進心,上課不愿聽講,開小差,甚至違反紀律,好動、愛玩,學習上不主動,家庭作業以抄襲為主要完成手段,不以鞏固為目的。課堂作業質量極低,普遍把作業當作任務對待,難以反饋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只是表面應付老師的要求,從沒有想到通過作業來提高自己。
2.學習的毅力和耐力較差。“學困生”往往怕吃苦,怕經受挫折,一遇困難就打退堂鼓,喪失信心與勇氣,于是破罐子破摔,最后在“學困生”行列中越待越久。
3.自卑心理嚴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學困生”長期處于班級的“底層”,處于被遺忘的角落,他們內心深處一般都很自卑。認為自己不行,不愿意接近教師,對教師缺乏信任或對老師懷有敬而遠之的態度,很少主動提問和回答問題。太多的失敗使他們常感到學習很無聊、很枯燥,情緒低落、沉悶,易形成挫折感,導致對學習缺乏自信心。
4.“學困生”基礎差,對知識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似懂非懂,有的知識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沒有深入到實質。有的知識簡直是一竅不通。
5.“學困生”學習方法差、學習效率低。沒有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聽課時缺乏主動思考,遇到困難消極對待。知識掌握只重視結論,生搬硬套,有疑問也不及時清除,復習時抓不住重點。
6.“學困生”認識水平低,思考問題表面化,反應慢,表達力差。遇到實際問題時,不知所措,分析綜合能力差,概括能力和想象力不夠,不能靈活運用知識。
7.“學困生”依賴心理強。上課依賴老師,作業依賴照抄同學,把學習的希望寄托在教師和同學的講解上。從而對知識的理解不深刻,解答問題習慣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缺乏創新和應變能力,嚴重制約著學習效果。
二、對“學困生”采取的策略
1.教師上課時,更多地關注“學困生”,提問時,多給他們參與課堂的機會。從課堂教學入手,首先是課堂發言優先。多數“學困生”不喜歡舉手發言,其實有時也是沒有機會輪到他們發言,久而久之,對上課所學的內容毫無興趣,成為優生的“陪客”。因此,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多注意讓他們發言,簡單問題優先留給“學困生”。其次是巡視指導優先。當學生獨立作業和課堂練習時,有目的地巡視,這樣,老師發現了問題,就可以及時指出,當面輔導。這也可以用來幫助“學困生”當堂掌握知識。
2.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注意難易程度,對學困生放低要求,同時加強督促,以保證他們課前認真預習,課后及時鞏固,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激發興趣。放寬對他們的要求,讓學困生能容易地完成學習任務,輕松地掌握符合他們現實狀況的知識。這樣,就容易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每次布置作業時,讓學困生做常規作業,讓他們能輕松地完成作業,培養學習的興趣。
3.大部分學困生學習處于被動,依賴性強。遇到困難往往不愿動腦筋分析,一遇到問題不求弄懂,甚至扔在一邊不管;老師在解答問題時,也要注意啟發引導,逐步讓他們養成愛動腦筋的好習慣。同時要與家長溝通,不要給他們現成的答案,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中出現的錯誤,逐步培養他們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4.通過鼓勵班內優秀學生幫助學困生。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總是比學生們在一起的時間短,所以,要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條件來幫助他們,讓優秀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多幫助他們,畢竟孩子與孩子更容易溝通。同時可以從同學中間了解學困生的各種情況。同時加深學困生和同學間的友誼,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感受到自己也是班級的一員。
5.利用課余時間輔導學困生。學困生由于學習成績較差,他們往往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由于他們缺乏學習的興趣,所以,一般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會主動去請教。作為教師要主動關心他們,主動幫助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6.關心學困生,讓他們上進。要求上進是每個學生的本質特點,學困生也不例外,在課堂上我注意觀察學困生,對學困生抱有希望,對他們多一點溫暖、親切,多一點關心,少一點批評。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也關心他們的生活,學困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我們要理解他們。他們經常得不到表揚、獎勵,體會不到學習的成功,他們的內心深處缺少自信,相當一部分學困生還會出現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們更需要溫暖,更需要關愛。他們遇到困難,更需要來自老師的鼓勵,所以,要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抓住機會,給予他們更多的表揚、鼓勵,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有信心、有勇氣去克服困難。
7.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請家長協助,共同督促學困生及時完成作業,做到一課一復習,一單元一回顧,一步一步地把知識學扎實,以避免新知舊知累積在一起,不會的越來越多,難以搞懂。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加以重視,時刻關注,對他們付出更多的耐心,注意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一定能縮減差距,共同進步。
8.學困生的轉化,離不開家長的協助。要多與學困生家長溝通,及時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掌握動態。從家庭教育入手,加強與家長的聯系。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幫助,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對于轉化學困生是極其重要的。
9.多分析自己的教學,少埋怨學生。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币虼?,在教學中常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哪些是這節課學生容易和教師溝通并共同掌握了的,哪些是大部分學生沒有掌握的,哪些是少數同學沒有理解的,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地查漏補缺。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心血,要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調動其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幫助他們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 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回坪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