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在有些知識的學習上,教師要先示范引路,否則學生的自主學習就無從下手。如果從小學生就養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習慣,同時具備了基本的語文素養,也就是“認認真真寫字,仔仔細細讀書,規規矩矩說話”。那么,今后在社會中他們就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因此,我認為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教給學生基本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能力。
一、從最基本的拼音學習入手,培養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
有人說,拼音是識字的基礎。小學生在入校一個月后,就學完了拼音,這就意味著他們已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如果引導得力,既能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又能使他們體會閱讀的好處。
我們在學習拼音中,學習完單韻母,開始學聲母時,給每個同學準備音節卡片,根據學習節奏安排朗讀,并且采取多種方法讀,然后指著讀,待學完拼音,所有的音節也會讀了。這時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了,只要是拼音,學生就都能讀了,這樣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就產生了。如有位學生,總愛看一些帶有拼音的讀物,以先睹為快,有些故事他讀得非常流利,以至于教他們的老師都贊嘆不已。在家里也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家長們都贊不絕口。
二、從個人的獨特思維出發,創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來記憶識字
因為每個人的社會經歷不一樣,所以,每個人讀書的方法和習慣亦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希望小學生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記憶字形。于是各種各樣的記憶方法出現了,象形法和含意法是他們經常運用的方法,有的同學還把形聲字的形旁給肢解了。教師參與其中積極引導,隨時表揚那些能積極思考的學生。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就逐漸培養起來了。時間久了,學生識字,可以無需再逐一細教,而是他們自己動腦,想出各種辦法進行記憶。舉個例子來說,如“省”字,這下面的“目”怎么記?有一位小朋友說:“到超市去少用眼睛看來看去,少買東西,就省錢了。”一句話大家都把“省”字記住了。
三、從詞語的積累和語言的規范化入手,來培養學生的說話和寫作能力
聽、說、讀、寫是學習語文的基本要求,其中聽、說是為了讀、寫服務的,小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和規范,目的是促進讀、寫的規范化,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們認為,小學生詞語的積累很關鍵,有好詞才能有佳句。詞匯多了,說話能力、寫作水準才能隨之提高。
成語的積累與運用,無疑是規范語言、提高說話和寫作能力的一條途徑。小學生也喜歡學,在他們的習作上,對用得得當的成語,我們都要大力表揚。還要告訴他們學的生字大多也能組成成語,教會他們查《成語字典》的方法,接著讓學生照做。我們把那些與小學生學習、生活貼近的,可以掌握的成語專門設計一個版面。這些成語,可以給他們講故事,可以讓他們在實際學習中實踐運用,這樣可以激發同學們學習成語的興趣。這樣堅持下去,小朋友的成語越積越多,詞匯量也逐漸擴大了。現在我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讓學生自己講出來,老師進一步引導,讓他們知道看問題不能片面,而是要全面。
四、培養學生養成規規矩矩寫字的良好習慣
寫字是按一定的規矩書寫的活動。學好寫字,對以后的學習、生活,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啟蒙年級教學應該重視這點,學生寫的字不在多,而在于端正寫字的態度,在于養成好的習慣,培養一定的審美能力,而不是被動地書寫。有專家認為,字要規范。主要是筆畫本身的形態不能錯,筆畫的順序不要錯。抓寫字就要從這些起步。
小學生的字只要一次比一次寫得好,就要及時表揚,可以給他們小紅花。這樣我們的寫字教學效果就會更加明顯。書寫習慣養成了,作業也規范而且美觀了,學生對學習會充滿信心,品質也會隨之提升。
(作者單位 山東省安丘市凌河鎮石家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