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好的數學教育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和交流的機會”。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數學學習又是一種開放化、活動化、生活化、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在這個實踐活動中,只有豐富學生“玩數學”“找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經歷,我們的學生才能更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數學課堂也才能真正富有實效!
關鍵詞:數學經歷;玩數學;找數學;做數學;用數學
數學是一門從生活中產生又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因此,在教學中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源于生活實踐的數學問題返回到生活實踐中去,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有利于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數學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實踐、創新型人才。下面就談談新課改下如何豐富學生的數學經歷、強化數學實踐的幾點看法:
一、豐富學生“玩數學”的經歷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當他們以玩的方式和心理來對待數學學習時,他們便會全身心地投入,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當學生“玩數學”的經歷不斷豐富時,他們內心學習數學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強烈。
豐富學生“玩數學”的經歷,我們可以以游戲活動為載體包裝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串聯數學知識,以小型化競賽呈現數學探究活動。例如,教學“買賣中的數學”時,教師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超市,讓學生自己當顧客和營業員。計算課型,可以設計一些“對口令”“鉆山洞”“找朋友”“兔子搬家”等游戲活動,富知于趣,玩中生趣,趣中求知。
二、豐富學生“找數學”的經歷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也就是讓學生經歷數學轉化過程的活動,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用數學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豐富學生“找數學”的經歷。
在“年、月、日”的學習中,可以從教材中引出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去經歷研究、獨立思考、查找資料、篩選材料這樣一個獨立的過程,這個收獲要比知道一年有多少天更具有價值。
三、豐富學生“做數學”的經歷
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我們要豐富學生“做數學”的經歷,在做中理解數學知識,在做中掌握數學知識。
如在三年級教學“平行四邊形”時,我就給學生提供了吸管、圖釘等學具,組織學生開展“做一做”“扭一扭”“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課堂上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并且自己發現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這樣的教學就給全體學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這樣的教學才能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成為學習上的真正主人。
四、豐富學生“用數學”的經歷
數學學習上不但要讓學習者掌握“有價值的數學”,更為重要的是要使學習者具有強烈的數學意識,豐富學生“用數學”的經歷,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樂于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比例的意義的基本性質”教學導入時,可安排這樣一段小插曲:你們知道我們人體有趣的比嗎?頭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也是1∶7,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痕跡與腳底的比大約也是1∶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拳頭上繞一周,就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樣利用“人體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學習是開放化、活動化、生活化、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在這個實踐活動中,只有豐富學生“玩數學”“找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經歷,我們的學生才能更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也只有如此,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真正富有實效,富有活力!
參考文獻:
[1]郭海兵.強化操作,重在分析.云南教育,2003(10).
[2]楊明峰.強化操作實踐,讓數學更貼近生活.小學數學教育,2010(08).
(作者單位 浙江省天臺縣赤城街道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