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閱讀就是充分顧及每個學生的閱讀心理,以學生自己的閱讀研讀為主,引導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地感受,理解,評價,鑒賞文本的過程,是自主的、體驗的、批判的閱讀實踐。個性化寫作是一種充滿了主觀情意和個性化色彩的人格呈現。
1.個性化讀寫,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
語文教師必須擺脫傳統課堂教學以教師為本位的舊觀念的束縛,樹立創新教育的教學觀。個性化讀寫教學是培養創新精神、創新人格以開發個體自身潛力、提高個體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學。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培養。
2.個性化讀寫要同步抓,從起始年級抓
個性化閱讀與寫教學,是一種探究性的過程,是一個實踐性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生命是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同時它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好的閱讀是我們的師長、朋友。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某一句哲言,某一個人物,某一段故事,某一次真情獨白——都可能碰撞學生敏感的心靈,撥動他們智慧的琴弦,讓他們懂得許多,從而建立起精神和思維的金字塔。點點滴滴積累,不盲目重復別人,讓發現、不一樣成為他們的常態。訓練他們的思維和培養他們的思想,在寫作中的積累提高也能在閱讀中得到體現與落實。
3.個性化讀與寫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敢于創新
讀寫能力是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閱讀是吸收,是輸入,是在豐富自己的思想和內部語言;而寫作是傾吐,是輸出,是將自己的某些人生感悟、內部思維轉化為外部語言,很重要的一個鏈接點就是閱讀。閱讀這個“鏈接點”上所能提供的資源越多,寫作就越有可能呈現高質量的精彩紛呈的局面。
(1)立足教材,遷移運用,形成讀寫鏈。通過學習教材,完成寫作系列知識的積累過程。通過感受教材,完成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塑造及審美體驗的沉淀過程。通過評價教材,完成學生的思維的拓展過程。緊密拓展教材,在閱讀與寫作中靈活遷移。
(2)既要注重借鑒,更要勇于創新。對作品的閱讀,應是一種發現,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現,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現。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時時張開想象的翅膀,體會作品的空白并融入自己的經驗加以完善、彌補;進入作品的意境、圖像并加以渲染、發揮;體驗作品的精神內涵并嘗試進行另一種包裝。
4.個性化讀與寫尊重學生的獨特的心理感受,呼喚學生的理性思維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反映、表現人類思想情感活動的。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往往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和獨特的人生體驗,僅僅依靠抽象的理性分析,有時很難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課堂上人云亦云,喪失個性,實際就是學生的思維缺席,寫作疲于應付,看不到事情的復雜性、矛盾的特殊性、問題的多樣性,無法給人以警示與啟迪,不具有任何創新的價值。沒有太多理性在閃光。
總之,個性化讀寫刻不容緩,從大的方面來說,為民族和國家培養有個性,有創造力的人才。從小的方面來說,是關系到“人”的真正發展。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個性化閱讀與寫作的良性互動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