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小學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識字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如何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生字,真正做到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意,就成了教學重點。
關鍵詞:識字教學;方法多樣;拓展訓練
一、辨明字音語言細化,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
我教給學生的“三步學字”的第一步是讀準字音,而他們在開始時往往讀不準確。之后我將“看清音節”細化為“看清聲母、韻母、聲調”,學生看音節的意識就由以前的粗略變得精細一些了,他們會較準確地讀出音節。
言語細化還表現在對學生激勵的語言上。如,強調某字的翹舌音很重要,就可以改變一下方法,可以在學生讀后表揚他們在讀這個字的時候翹舌音讀得好,學生的興趣也就來了。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月亮和云彩》時,“穿行”的“穿”是個生字,在一個學生讀完句子后,我表揚他:“你的翹舌音讀得真棒,還有誰也能來讀好它?”學生一下子就讀到位了,并且印象深刻。人們在興趣盎然時記憶的效果最好,所以,在教學時讓語言變得精致,讓課堂洋溢歡樂。
二、識記字形方法多樣,拓展學生語文思維廣度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我首先重視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在教學生識字時,先教給他們識字的三步驟:(1)我知道它的名字(讀準字音);(2)我認識它的樣子(認清字形、想辦法記字形);(3)我幫它找朋友(生字組詞運用)。學生在明確了學習方法后,教師可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
在和學生的交談中,我意識到學習興趣在識字教學中相當重要,單一的識字方法只會讓學生覺得識字學習枯燥乏味,只有多樣的識字教學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因此,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很多種方法。
1.畫畫法
我們最早的漢字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就像一幅圖畫,這種原始的方法未嘗不能用在我們現今的漢字教學中。比如說,“鳥”“山”等獨體字都可以用一幅圖畫來表示,學生對于這樣的簡筆畫認字感興趣,有時甚至愿意自己來畫一畫,體會一下造字的樂趣。而且以象形字為基礎,會意字也能用畫畫的方式來理解:“休”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稱為休息;“停”是人看到了亭子,所以就停了下來。
畫畫法不僅僅用在獨體字上,教學“燕子”的“燕”時,我一邊板演給學生看,一邊介紹:先是燕子的羽毛,然后是它的嘴巴,“北”字拆開成了燕子的翅膀,最后是燕子的小爪子,有四個腳趾,學生手跟著畫,立刻就記住了這個字,并且印象深刻。
2.加減法
有些學生對于語文不感興趣,認為沒有規律可循,可是對于數學卻興趣濃厚。針對這一點,我讓學生在識字學習中也運用“加減法”,找學字的規律。合體字的教學可以用上加法:學習“濃”,濃=三點水+農(農民的農),學習“沙”,沙=三點水+少……這比如,在學習一組形旁不同、聲旁相同的字時,可以用上混合運算,教學“狠”時,狠=很(很好的很)-雙人旁+反犬旁。對于理性思維較強的學生,這樣的識字加減法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促使他們認識更多的字。
三、理解字義,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語感
學字也不能有固定的模式,而應該因字而異。
1.抓住形聲字的特點,根據偏旁理解字義
中國大部分的漢字是形聲字,所以知道形聲字的特點有助于學生理解字義及部分字義。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水上飛機》時,“迅速”的“迅”是生字,在教學這個生字時,我讓學生來玩換偏旁猜字義的游戲,學生根據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特點,很快就理解了迅速的意思:“迅”的偏旁是走之旁,說明與腳有關,是說速度很快。教師又拓展出示了“訊”和“汛”兩個讀音相同的字,學生很快就想到“訊”是言字旁,與口有關,應該是信息、消息的意思,而“汛”則與水有關。
2.由詞識字,字詞結合
理解字義,不能把字孤立起來,要“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同樣是“截”,在“一大截”這個詞語中是量詞,在“截開”這個詞語中就是動詞,是分離的意思,在不同的詞語語境中就體會到了字的不同意思。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水上飛機》時,出現了兩個差不多的詞語“救護”和“救援”,把這兩個詞語放在不同的句子中:(1)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去(救援)。(2)意外發生后,醫護人員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現場,使受傷人員得到了及時的(救護)。放在句子中,學生就理解到:同樣是救,救援是救助、支援,而救護則涵蓋了救助、護理的意思。
所以認真對待每一次的生字字義解析,有助于學生對語言文字語感的培養。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漢字則是其最集中的體現,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文化發展及流傳都在漢字中,漢字的教學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關于漢字的教學遠遠說不夠。盡管教師運用了大量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識字,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學生依然存在著形近字、音近字混淆的情況,這需要教者不斷嘗試、不斷總結、不斷去蕪存菁,為學生學習漢字營造好的氛圍,讓學生樂學,體會到學字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小貓.識字之樂.中國學前教育網,2006-08.
[2]周兢.語言.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清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