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嘗試著讓小班的孩子在科技小實驗和科學小制作活動中進行記錄,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了在活動的不同環節運用不同的手段,采用不用的形式開展,讓小班的孩子也能在無意間記錄下科學探索的痕跡。
關鍵詞:“兩小”活動;記錄表;幼兒園小班
玩是孩子的天性,往往一些最不起眼的小東西也能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但這種玩是沒有目標的,是散亂的,一些珍貴的東西往往就會在這樣的玩中悄悄溜走。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預設的條件中,在我們的引領下,玩出一些關于科學的新鮮感受,并能夠在這些感受的激化下提高孩子本身的認知水平、提高幼兒的探索、操作、思維能力。
如何讓小班的孩子們大膽地參與到科技活動中來,這個問題一直是我們在思考的。在這些精彩的科技活動中的有趣現象可能是轉瞬即逝的,而小班的孩子受年齡特點限制,小肌肉群發育尚未完善,動手能力較弱;在感知、注意、思維時目的性差,極易受外部力量的支配。為了讓孩子們能清晰地觀察,有目的地操作并捕捉這些瞬間的精彩,我們覺得小班的孩子也能在科技活動中進行記錄。那么記錄什么?怎么記錄?拿什么記錄呢?
一、用“記錄”幫助幼兒留住科學探索的瞬間
記錄一定要伴隨著探索過程進行,在幼兒充分探究的基礎上,記錄最關鍵、最有意義的環節和現象。要避免為記錄而記錄,不能事后追記,或還沒有展開充分探究就讓幼兒記錄,更不能事事都記。因此,小班的記錄重點就放在幫助他們記錄一些孩子難以表達的東西上;鼓勵孩子將自己的記錄與同伴進行交流;引導孩子在失敗的記錄中尋找原因,在成功的記錄中得到啟示。
1.“記錄”梳理探索的“過程”
小班的孩子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過后很快就忘記。在活動中隨著操作要求和材料的遞進,甚至受到同伴的影響,對于自己的想法會一變再變。往往一個環節下來回頭問問之前說了什么,他們就一臉茫然。所以通過一些集體的記錄形式,可以幫助幼兒記錄他們的思維過程,建立正確的科學觀念。
例如:科學活動《貪吃的大嘴兄弟》,兩次活動的差異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第一次活動教師請幼兒猜測哪些水果是哥哥“浮起來”愛吃的,哪些水果是弟弟“沉下去”愛吃的,實驗后再回過頭去回憶原來的猜測時,孩子們已經完全忘記了。第二次活動時教師就利用集體記錄的方式幫助孩子將這些猜想記錄了下來。這樣在最后的結果出來后,就能通過比較這些“記錄”知道孩子們認知上的變化了。
2.“記錄”留住探索的“過程”
小班幼兒不夠細致,持續觀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夠,離開教師的直接引導,就難以進行長久地觀察和自覺地記錄。針對小班幼兒的這些年齡特點,要采用系統的、直接參與式的引導方式,帶動、啟發、鼓勵幼兒參與觀察并記錄科學發現。由于小班幼兒沒有自覺記錄的意識和管理記錄工具、材料的能力,他們不但不會自覺記錄,還會將常規意義上的記錄表畫得亂七八糟。于是我就嘗試利用美術手段來進行“趣味記錄”。
例如:科學活動《掉下來了》,孩子們觀察物體自由落下時產生的運動軌跡。教師利用“身體學一學”到“手指畫一畫”,最后用筆畫下來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幼兒巧妙地將自己的操作材料貼在長形紙條的最上方,然后在它的下面用一根直白的線條畫下運動軌跡,別具一格地記錄下瞬間發生的事。
又如《小積木動起來》,孩子們用不同的方法移動積木從而呈現不同的痕跡。孩子們將積木沾上顏料,然后從紙的一端移動到紙的另一端,不同的移動會留下不同的痕跡。這些痕跡就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幼兒探索的過程,甚至可以成為孩子們富有個性的美術作品。
3.“記錄”呈現探索的“結果”
小班孩子受表達能力的限制,就算是操作完全成功,也很難完全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操作結果,所以就要借助巧妙的記錄形式了。
例如在《水變紅了》的學習中,教師的記錄重點是結果有沒有褪色,而孩子則每人只能選擇一樣材料進行操作。教師選擇了集體記錄的形式,用實物和磁鐵結合的形式。孩子們每人一塊磁鐵,上面有他們的名字。當孩子操作完的時候就馬上用手中的磁鐵進行投票,放在相應的材料下面的笑臉或哭臉上。這樣不但教師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孩子的操作結果,孩子們還能通過全體的投票結果,觀察到材料之間顯而易見的差異,活動預設的目標較為圓滿地達成了。
二、用“記錄”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科學觀
記錄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它在幫助幼兒獲得科學信息,建構科學概念,促進探究能力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科學態度
(1)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使幼兒感知身邊科學技術的存在,初步形成科學技術能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印象。例如:在活動中我們常常引導幼兒比較和觀察,在《咕嚕咕嚕滾》這一科學活動中,幼兒就是通過觀察圓柱、圓臺、圓錐形態的不同,然后嘗試制作,探索,通過記錄下的痕跡知道它們在滾動的時候所產生的運動軌跡是不同的。
(2)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對玩具和現代生活用品的擺弄,萌發幼兒關心科學、好問、好奇、樂于嘗試等的積極情感。例如:幼兒在《小積木動起來》《斜坡和小球》等這些借助美術手段進行記錄的探索活動中,感受到了物體的平面移動、不同高度的斜坡、自由落體等現象。活動中孩子們的腦海中就會泉涌出很多的“為什么”,很多的“如果”,在一次次的嘗試、解答后,又會有新的“為什么”、新的“如果”產生,如同水中漣漪,一個簡單的玩具就能在孩子的心中蕩漾出層層的問題。
2.科學知識、技能
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材料,玩的、用的、吃的,通過對這些日常物品的觀察、擺弄和分類,可以讓幼兒感知物體的特征、區分、性質,可以通過推、拉、滾等動作的描述和操作,使幼兒意識到物體的位置和運動變化。例如:在本學期進行的《掉下來了》《車輪滾畫》《玩球》等豐富的活動中,幼兒通過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體豐富的動態,活動借助美術材料讓這些動態顯現出來,讓小班的幼兒觀察得更加直觀,有了顏色的幫襯,物體在小班幼兒的手下生動了起來。
3.科學方法、能力
在組織幼兒開展豐富的科藝活動之后,我們最終欣喜地看到幼兒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擁有了初步的科學能力。例如在我們班《咕嚕嚕》的科技區角中,孩子們能根據老師提供的流程圖搭建三層不同高低的斜坡,并且能主動地詢問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而詢問的對象除了老師,同伴則更為常見。
本學期我們在小班科技“兩小”活動中“記錄”的一些改變,其實是一種教育觀念的改變。趣味記錄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幼兒技法上的不足,而且還能激勵幼兒強烈的操作興趣,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觸了很多的科學現象并保持較高的興趣。但是,如果記錄的方式脫離了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力水平,那么,就會成為孩子學習科學過程中的負擔。在本學期“移動”的主題中,幼兒通過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體豐富的動態,活動借助趣味記錄讓這些動態顯現出來,讓小班的幼兒觀察得更加直觀,有了記錄的幫襯,物體在小班幼兒的手下生動了起來。
參考文獻:
田健兵.科學活動中記錄表的設計與使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昆山市西灣幼兒園)